能效風波有驚無險地度過,“槐花生活”係列產品憑借著升級後的優異性能和之前“以舊換新”積累的口碑,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銷量穩步增長。但蘇寧心裡清楚,依靠單一的產品功能和價格優勢,護城河並不牢固。競爭對手隨時可能模仿甚至超越。
一次小範圍的高層會議上,她拋出了一個新想法。
“咱們現在賣出去這麼多電飯煲、電水壺、電吹風,”蘇寧用手指輕輕點著桌麵,“但它們對咱們來說,賣出去之後,就幾乎成了‘黑箱’。用戶怎麼用的?喜歡用什麼模式?多久用一次?除了售後維修和零星反饋,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陸信正在喝茶,聞言放下杯子:“這倒是。以前東西賣出去,錢貨兩清,後麵的事就看天意了。怎麼,你還想管人家怎麼用鍋碗瓢盆?”
“不是管,是了解。”蘇寧糾正道,“了解用戶習慣,才能做出更貼合他們需求的產品。比如,電飯煲,是不是可以記錄用戶最常煮的米種和水量,下次自動推薦?或者,根據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推送一些簡單的本地化菜譜?”
陳越推了推眼鏡,來了興趣:“蘇工的意思是……讓這些家電‘聯網’?收集數據?”
“可以這麼理解。”蘇寧點頭,“但我們不搞太複雜、成本太高的物聯網。可以嘗試開發一種輕量級的、低成本的通信模塊,隻傳輸最核心的使用數據,比如開關機時間、模式選擇、運行時長等。先從小批量高端型號試水,搭建一個我們自己的‘槐花用戶雲平台’,看看能沉澱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這個想法讓在座的人都陷入了思考。讓家電聯網,在當下還是個比較前沿的概念。
“技術上……有難度,但可以嘗試。”陳越沉吟道,“主要是通信協議的選擇、模塊的功耗和成本控製,還有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的保護,這是重中之重。”
“成本必須控住。”張師傅插話,他更關心實際生產,“加這麼個玩意兒,貴一大截,用戶買不買賬?”
“所以先試水。”蘇寧解釋道,“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增值服務,不強製,用戶可以選擇開啟數據分享,換取一些便捷功能,比如菜譜推薦、耗材提醒。甚至,可以給予一點點積分或優惠券激勵。”
陸信摸著下巴,權衡利弊:“聽著是有點意思。能更懂用戶,肯定是好事。就是這投入……而且,這數據真能有那麼大用處?”
“數據是未來的石油。”蘇寧引用了一句她腦海中自然而然浮現的話,“我們現在挖的,可能隻是最淺層的,但誰知道下麵會不會有寶藏?至少,我們能知道我們的電飯煲在東北燜大米飯多,還是在廣東煲仔飯多吧?”
這話帶著點幽默,讓氣氛輕鬆了些。最終,會議決定由陳越團隊牽頭,成立一個小組,研發輕量級物聯網模塊和搭建“槐花用戶雲平台”後台,先在下一代“炊雲”旗艦款電飯煲上集成試用。
項目悄然啟動。陳越帶著幾個軟件和通信方麵的骨乾,租用了新的服務器,開始搭建雲端架構。物聯網模塊的研發則困難重重,要在極低的成本和功耗下實現穩定可靠的數據傳輸,需要大量的優化和測試。
幾個月後,首批五千台搭載了試驗性物聯網模塊的“炊雲·智享版”電飯煲下線。它們的外觀與普通版無異,隻是在設置菜單裡多了一個“加入槐花雲體驗計劃”的選項,用醒目的字體說明了數據收集的範圍和用途,並承諾嚴格保護隱私,用戶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這批產品被投放到幾個一線城市和線上渠道進行試銷。市場部的宣傳重點放在了“智能食譜推薦”、“用量記錄”等便利功能上。
起初,數據上傳量很少,大多數用戶出於謹慎,並未開啟該功能。平台後台隻有零星的數據點閃爍。
轉機發生在有一台電視節目裡一位美食博主的美食分享節目裡。她購買了“炊雲·智享版”,開啟了雲功能,並在節目中展示了電飯煲根據她之前煮飯習慣她偏愛軟糯口感),自動推薦的一款“日式咖喱飯”食譜,連水量和烹飪時間都給出了建議。她按照食譜操作,成功做出了非常地道的咖喱飯,在節目裡大加讚賞“炊雲·智享版”。
這個節目意外地帶火了“炊雲·智享版”的雲功能。越來越多喜歡烹飪、追求便捷的用戶開始嘗試開啟數據分享。平台後台的數據流逐漸豐盈起來。
陳越團隊的數據分析師們,開始從這些看似雜亂的數據中挖掘規律。他們發現,不同地域的用戶在米種選擇、水量偏好、甚至烹飪時間段上都有明顯差異。基於這些初步分析,他們嘗試性地向不同地區的用戶推送了一些簡單、接地氣的本地化菜譜,比如向川省用戶推薦“臘味煲仔飯”的小貼士,向北省用戶優化“五常大米”的烹飪參數。
這些細微的、貼心的功能,獲得了用戶的好評。雖然還遠未到產生顛覆性價值的程度,但一條連接企業與最終用戶的、無形的橋梁,正在悄然架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就在平台平穩運行,數據價值初顯端倪之時,一天深夜,負責平台安全監控的工程師小吳,在例行巡檢時,發現了一條異常的數據訪問日誌。
有一個ip地址,在短時間內,以極高的頻率,模擬不同用戶身份,試圖訪問和拉取大量的用戶使用習慣數據,尤其是關於模式選擇頻率、運行時長分布等深層行為信息。這種訪問模式,不像普通用戶,也不像內部研發人員的正常調取,更像是一種有目的的、係統性的爬取。
小吳立刻警覺起來,加強了監控,並試圖追蹤那個ip。ip經過幾次跳轉,最終指向海外某個知名的雲計算服務商,無法精確定位。但訪問行為中暴露出的一些技術特征,與之前應對e輿論攻擊時,係統溯源發現的某些技術痕跡有微妙的相似之處。
小吳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將情況報告給了陳越和蘇寧。
辦公室裡,氣氛有些凝重。
“又是他們?”陸信得到消息後也趕了過來,臉色難看,“還沒完了?連用戶怎麼用咱們的鍋他們都要偷?”
“用戶使用習慣是產品優化和未來市場策略的重要依據。”蘇寧看著安全報告,語氣平靜,但眼神冰冷,“他們想知道,什麼樣的功能最受歡迎,用戶的核心痛點在哪裡,以便針對性地開發競品,或者尋找我們的薄弱環節。”
陳越推了推眼鏡:“幸好我們發現得早,而且核心的用戶個人信息我們做了嚴格隔離和加密,他們能拉取的隻是脫敏後的行為數據。但即便如此,長期被這樣窺探,也非常不利。”
“能堵住嗎?”陸信問。
“我們在加強防火牆規則和訪問驗證。”陳越回答,“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完全堵死很難。關鍵是,要讓他們覺得,偷取這些數據的成本和風險,遠高於收益。”
蘇寧沉思片刻,對陳越說:“兩條腿走路。第一,繼續加強平台自身的安全防護,引入更先進的行為分析和入侵檢測係統。第二,”她頓了頓,“我們可以適當釋放一些……經過處理的、甚至帶有誘導性的‘數據’。”
“誘導性數據?”陳越和陸信都看向她。
“嗯。”蘇寧嘴角勾起一絲冷冽的弧度,“比如,我們可以‘無意中’泄露一些數據,顯示我們的用戶對某種華而不實、成本高昂但實際使用頻率極低的功能‘異常熱衷’。或者,暗示我們在某個技術路線上遇到了‘難以克服的瓶頸’。讓他們把資源和精力,浪費在錯誤的方向上。”
陸信愣了一下,隨即撫掌大笑:“高!蘇工,你這招夠狠!讓他們偷雞不成蝕把米!”
陳越也露出了然的神色:“明白了,我會安排數據團隊謹慎處理。”
一場發生在數據層麵的、無聲的攻防戰就此展開。“槐花用戶雲平台”在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成了商業暗戰的新前線。那閃爍的數據流中,不僅流淌著用戶的需求與習慣,也隱藏著窺探的觸角與反擊的陷阱。
喜歡我在八零搞事業請大家收藏:()我在八零搞事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