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以南的法租界邊緣,一棟有著斑駁百葉窗的舊公寓裡,空氣中漂浮著消毒水、陳舊紙張和一絲若有若無的草藥苦澀氣。林曼芝蜷在狹窄的行軍床上,額頭滾燙,意識在昏沉與短暫的清醒間浮沉。從那個炫目的宴會歸來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重感冒”就將她擊倒了。她以為是那夜的巨大心理落差和電車上的穿堂風所致,卻不知真正的病因,正靜靜躺在她的床頭櫃上——那杯喝了一半的水,水底殘留著極微量的、能引發類似嚴重流感症狀的生物堿。
對暗中下毒的特高課低級行動人員而言,這隻是一次常規的“耐受性測試”,遵照蘇黛小姐的命令,檢驗目標在壓力下的反應能力與社交圈。對通過秘密渠道獲知此事的軍醫而言,這是藥理學在情報領域的冷酷應用,是收集人體數據的機會。對病中的林曼芝而言,這是難以理解的痛苦折磨,是身體無緣無故的背叛。而對下令者蘇黛而言,這是一石二鳥的精密算計:既製造了接近目標的天然借口探病),又能觀察肖衍或其潛在同夥是否會因此露出破綻——真正的關心,往往在意外降臨時無法完美掩飾。
第三天下午,當高燒暫退、林曼芝陷入虛脫般沉睡時,敲門聲響起。門外站著蘇黛,她未穿製服,而是一身質料考究但款式低調的西洋裙裝,手提一個精致的果籃和一小盒西點。她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關切與同情,自稱是“溫斯萊特小姐的朋友”,那晚宴會注意到林小姐不適,特來探望。她的到來如此自然,仿佛一位真正熱心腸的社交名媛。進入房間後,她敏銳的目光迅速掃過每一個角落:書籍的標題、紙張的類型、房間的整潔度,以及林曼芝病容的每一個細節。
此時的蘇黛,是演技精湛的舞台主角。她用手背輕觸林曼芝額頭的動作溫柔而自然,遞上溫水時姿態優雅,言語間充滿了對“獨自在異鄉生病”的同情。然而,在這副慈善麵具之下,她的感官全部打開,如同最精密的雷達:她注意到枕邊那本卷了邊的《經濟學原理》,書頁間夾著一枚自製的、繪有簡易地圖的書簽;她嗅到空氣中除了疾病氣息,還有一絲極淡的、不屬於這個年齡女孩的廉價雪茄味或是某位訪客留下的);她看到桌角一張寫有潦草數字的草稿紙,其演算方式不同於普通賬目。每一個細節都被她無聲地編碼、存檔。
蘇黛對林曼芝病情的“關懷”問詢,實則暗藏玄機。她並非泛泛而問,而是引導性地提及特定症狀的出現時間和強度:“發燒時是否伴有明顯的畏寒,像掉進冰窟?”“嘔吐是進食後劇烈,還是持續性的輕微惡心?”“肌肉酸痛主要集中在頸背,還是四肢?”這些看似專業的醫學問題,實則是在驗證她所下令使用的那種特定生物堿的臨床表現是否與預期模型吻合。林曼芝每一句虛弱的回答,都在不知不覺中為蘇黛提供著反饋數據,確認了此次“藥理應用”的有效性和劑量控製的精確性。情報工作,有時連人體的痛苦反應都能被轉化為冰冷的信息流。
蘇黛的推理鏈條嚴密而冷酷:1.假設:林曼芝可能與情報網絡有關。2.驗證手段:施加意外壓力下毒),觀察其反應及周圍人反應。3.觀察結果a林曼芝本人):抱病獨處,未有異常求援或通訊,看似普通。但枕邊的經濟學書籍和演算草稿超出其報館實習生身份應有的興趣範圍,存在疑點。4.觀察結果b外部反應):暫無可疑人員探視,但空氣中殘留的微弱雪茄味暗示或有未知訪客需進一步核查)。5.初步結論:目標雖未直接暴露,但其知識背景與生活環境存在值得深挖的矛盾點,懷疑度提升。6.後續行動:維持監視,並考慮從其工作環境申報館)切入調查。
蘇黛坐在床沿,聲音輕柔如羽毛):“林小姐,真是遭罪了。上海這天氣,時冷時熱,最是傷人。我看你燒得厲害,可請了醫生來看過?吃了什麼藥?”她不動聲色地引導。
林曼芝聲音嘶啞,意識模糊):“沒…沒看醫生。吃了點阿司匹林…熬著就好了。”
蘇黛眉頭微蹙,表演出真誠的擔憂):“這怎麼行。發燒可大可小。你是不是先覺得渾身發冷,蓋幾床被子都打哆嗦,然後才燒起來?還惡心吃不下東西?”精準描述毒藥症狀)
林曼芝昏沉中感到被理解):“…您怎麼知道?就是這樣…像…像掉進河裡那麼冷…”確認藥效)
這段對話,一方是精心設置的語言陷阱,另一方是無意識的生理反應,構成了極不對稱的殘酷交鋒。
1941年的上海租界,西醫資源相對集中且昂貴,普通人生病常靠自身抵抗力或中藥鋪的方子熬過去。阿司匹林這類西藥已是家庭常備的奢侈品。日本方麵則通過控製藥品運輸,一定程度上卡住了租界的咽喉,同時也儲備了大量用於特殊目的的化學製劑。蘇黛能輕易動用這類生物堿,側麵反映了特高課所掌握的資源及其手段的毫無底線。林曼芝的“小病”,置身於這個大背景下,更顯出其命運的脆弱與被操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苦澀的藥味纏繞著狹窄的亭子間,仿佛成了實體化的厄運,將年輕的生命困在床榻之上。這不是普通的病痛,而是一出自導自演的實驗序幕,病人卻對自己的角色一無所知。
蘇黛留下果籃和幾句溫言安慰,優雅地告辭。門在身後輕輕關上,她臉上那抹同情的光暈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絕對的冷靜。走下吱呀作響的樓梯,街角一輛黑色汽車無聲地滑到她身邊。她拉開車門,對裡麵的助手低聲吩咐,聲音沒有絲毫溫度:“症狀吻合,證明有效。目標暫無直接價值,但其閱讀層次和社交圈存疑。下一步,查她在申報館的具體工作內容、接觸的所有人,尤其是能進入她房間的男性——留意是否有煙草氣味。報告直接送我。”汽車駛離,將那座彌漫著病氣的舊公寓遠遠拋在後麵。
在蘇黛離開後,林曼芝在昏沉中感到一絲被關懷的溫暖,但更多的是被巨大城市吞噬的孤獨和無力感,眼淚無聲地混入汗濕的鬢角。而蘇黛,坐在疾馳的汽車裡,看著窗外流逝的街景,指尖輕輕敲擊著膝蓋。一種智識上的滿足感在她心中蔓延,如同解出一道難題。實驗數據完美,控製力得到驗證。至於那個女孩的痛苦,在她眼中,隻是必要的數據點,是通向更大真相之路上可以忽略不計的微小代價。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在城市的兩個角落無聲地湧動。
那杯水中的生物堿,是偽裝的關懷、是受控的傷害,象征著權力如何通過最隱秘的途徑侵入並操控個體生命。林曼枕邊的《經濟學原理》,代表著她未被察覺的智力世界和潛在威脅,是打破其“單純實習生”表象的裂痕。而那縷若有若無的、不屬於她的雪茄味,則像一個幽靈般的訪客,暗示著看不見的聯係和潛伏的危險,是蘇黛嗅覺般敏銳的懷疑所能捕捉到的、最誘人也最危險的線索。
《晉書·樂廣傳》中,客人見杯中之弓影,疑為蛇,飲之而病。樂廣告知真相,沉?頓愈。林曼芝飲下的是真正的“蛇影”生物堿),病由實而生,卻同樣源於欺騙與隱匿的真相。而蘇黛,這位現代的“樂廣”,深知真相為何,卻絕非為了治愈,而是為了製造更深的病症與控製。這古老的典故,在此刻被賦予了全然相反的病態意味。
喜歡滬上奕請大家收藏:()滬上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