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流亡的猶太科學家_滬上奕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滬上奕 > 第40章 流亡的猶太科學家

第40章 流亡的猶太科學家(1 / 1)

愛文義路上一棟不起眼的公寓樓裡,彌漫著陳舊的油氈和白菜湯的氣味。三樓走廊儘頭的一間小屋內,埃裡希·戈爾德施密特教授正對著一塊小小的黑板,上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式。粉筆灰沾在他磨損的毛衣袖口上,像一層絕望的星塵。窗外是1941年深秋的上海,喧囂、混亂,於他而言卻是一個巨大而陌生的避難所,同時也是一個華麗的囚籠。

黑板上演算的,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學實驗室裡未完成的課題——關於高頻電磁波的某些特性。但此刻,這精妙的數學舞蹈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更像是一種對抗遺忘和崩潰的儀式,一種在知識廢墟上徒勞地重建尊嚴的嘗試。房間裡唯一的奢侈品是桌上那張鑲在銀質相框裡的照片:他和妻子克拉拉,還有女兒索菲亞,在達勒姆區家中的花園裡笑著,背景是盛開的矢車菊。那是1936年。相框邊緣冰冷銳利,刺痛著他每一次觸碰的指尖。

1938年11月“水晶之夜”後,大批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倉皇出逃。彼時,大多數國家緊閉大門,而上海——這座無需簽證即可進入的“孤島”,成了他們絕望中的最後選擇。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湧入虹口地區,形成了擁擠的“隔都”ghetto)。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靠國際猶太組織的救濟艱難度日。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如戈爾德施密特教授這般,是曾經學術界的明星。他們從歐洲的大學、研究所、醫院被連根拔起,驟然拋入這遠東的溽熱與困頓中,巨大的身份落差與對未來深切的恐懼,無時無刻不啃噬著他們的靈魂。上海的寬容是有限的,生存是赤裸裸的掙紮。

埃裡希年近五十,頭發已大半灰白,梳理得卻仍有一絲過去的嚴謹。他的藍眼睛深陷,帶著長期焦慮和睡眠不足留下的青黑色陰影,眼神時常在短暫的專注與長久的、望向遠方的茫然之間切換。他的背微微佝僂,並非天生,而是長期在實驗室俯身儀器和近期沉重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他說話聲音不高,措辭精確,卻總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仿佛時刻在確認言語是否會給自身招致禍端。儘管衣衫襤褸,食不果腹,他依然堅持每天刮臉,保持著一種源於內心秩序感的、近乎固執的體麵。

幾分鐘前,一陣急促卻克製的敲門聲將他從演算中驚醒。那一刻,冰冷的恐懼瞬間攫住了他的心臟——在柏林的恐怖記憶如潮水般湧來蓋世太保的皮靴聲、砸碎的玻璃、鄰居被拖走時的哭喊。他屏住呼吸,一動不動,直到門外響起一個壓低了的、帶著中國口音的聲音:“戈爾德施密特教授?有您的信。”

不是來抓他的人。隻是一封信。他幾乎虛脫,靠著牆壁喘息良久,才顫抖著打開門縫,取下了那封沒有寄信人地址的信件。

信件約他在一家俄國猶太人開的小咖啡館見麵,落款是一個他隱約聽過的國際學術援助委員會的縮寫。此刻,他坐在咖啡館最僻靜的角落,對麵是一位穿著樸素但整潔西裝的年輕中國男子,自稱“林先生”。

“教授,我們知道您的處境,”林先生的中文很標準,語速平緩,試圖讓他放鬆,“您的研究成果,即使在當前情況下,仍被視為極具價值。”

埃裡希雙手緊緊握著溫熱的咖啡杯,指尖因用力而發白。“價值?在這裡?”他苦笑一下,聲音乾澀,“它們唯一的‘價值’恐怕隻夠換來一頓像樣的晚餐。林先生,直說吧,你們想要什麼?我又需要付出什麼?”流亡的經曆早已磨滅了他的天真,他深知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尤其是在戰爭時期。

林先生身體微微前傾,聲音壓得更低:“有些朋友,他們對您的專業知識很感興趣。特彆是您之前關於…‘特定波長能量傳輸’的論文。他們願意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更好的住所,甚至…或許能找到途徑,送你們去更安全的地方,比如美國。”

·日本特高課:希望獲取其研究成果,評估其在雷達或通訊技術上的軍事應用潛力,甚至可能強製其為其服務。

·美國oss戰略情報局):試圖通過秘密渠道吸納這些流亡科學家,防止其知識落入軸心國之手,同時增強盟國科研實力。

·中共地下科技情報組:奉命儘可能保護這些人類智慧的瑰寶,或記錄其知識,期待未來建國之用,同時防止日寇攫取。

·蘇聯nkvd內務人民委員部):同樣試圖招募,其目標更為直接和強硬。

·教授本人:隻想保護家人,保全學術貞潔,不讓自己的心血成為殺人武器的幫凶,在道德與現實間痛苦掙紮。

那些寫滿公式的手稿,象征著人類理性的光輝與普世價值;但它們也成了燙手的山芋,是通往更好生活的潛在護照,也是招致毀滅的催命符。這間破舊的公寓是物理上的囚籠,而戰爭強加給他的道德困境和恐懼,則是更堅固的精神囚籠。

埃裡希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個現代浮士德的十字路口。梅菲斯特的誘惑以不同的麵孔出現:日本人許諾“保護”,美國人許諾“自由”,而中國人則暗示著“出路”。出賣知識靈魂)以換取安全世俗享樂)?歌德的詩句在他腦中回蕩:“那我就能對人說:‘停一停吧,你真美麗!’”可他恐懼那停頓之後的永恒代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先生或其背後力量)的策略顯示出縝密的邏輯:

1.精準識彆:準確找到並確認了戈爾德施密特的價值。

2.需求切入:直接針對他最迫切的需求——家人安全與離開上海。

3.利益交換:提出清晰的交換條件,而非空洞的同情。

4.降低威脅:以學者而非特工的麵貌接觸,使用學術術語,減少直接恐嚇,更容易獲取信任。

這是一種更高級、更難以直接拒絕的“邀請”。

交談中,埃裡希凝視著杯中旋轉的咖啡泡沫,忽然用一種近乎夢囈般的語氣說道:“林先生,您知道‘測不準原理’嗎?在微觀世界,你越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它的動量就越模糊。反之亦然。現在,我感覺自己就是那個粒子。我越是渴望‘安全’這個確定的位置,我作為科學家的‘動量’——我的自由意誌和道德方向——就變得越不確定,徹底迷失。”他用最熟悉的科學語言,精準地表達了自身麵臨的倫理困境。

就在這時,咖啡館外街上一陣騷動。幾聲日語嗬斥和汽車急刹車的聲音傳來。埃裡希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恐慌如實質般攫住他的喉嚨。林先生迅速但冷靜地瞥向窗外,隨即低聲道:“不是衝我們來的。是日常巡邏。但從後門離開,教授。記住這個聯係方式。您有三天時間考慮。”他將一張寫著電話號碼的紙條塞進埃裡希手中,動作快而隱蔽。危機雖未直接降臨,但其迫近的陰影極大地壓縮了思考和決策的空間。

埃裡希跌跌撞撞地從後巷繞回公寓。上海潮濕陰冷的空氣浸透了他單薄的衣衫,他卻感覺不到冷,隻有一種從骨髓裡透出的顫栗。耳邊似乎還回響著柏林街頭的尖叫和剛才的日語嗬斥,兩種恐懼跨越時空交織在一起,幾乎要撕裂他的神經。那張寫著號碼的紙條藏在口袋裡,卻像一塊燒紅的烙鐵,燙得他坐立不安。

他回到那個冰冷的小房間。女兒索菲亞在隔壁輕聲咳嗽。他拿起粉筆,麵對黑板,試圖重新投入那熟悉的、純淨的數學世界以求片刻安寧。但那些符號和公式仿佛都失去了意義,在他眼前扭曲、變形,最終組合成的,是妻子憂慮的麵容,女兒蒼白的臉頰,以及林先生那雙冷靜評估著的眼睛。

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選擇。每一個選擇都通往不可知的未來,每一個都可能萬劫不複。他放下粉筆,粉筆斷成兩截。窗外,夜色吞噬了上海,遠處傳來巡捕的哨聲和輪船低沉的汽笛,如同這個時代混亂而不祥的注腳。對於埃裡希·戈爾德施密特教授而言,這將是一個漫長而無比煎熬的、衡量靈魂重量的夜晚。

喜歡滬上奕請大家收藏:()滬上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穿書冤種暗衛,壽終正寢很難嗎?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當刀使 京師城門對掏,父皇您彆慫啊! 諸神之禮 靈氣複蘇:我以儺麵殺穿一切 1990:刑偵檔案 麻辣母女 天痕:玉佩中的時空囚徒 鬥破:天才史學家 末世廢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