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時零七分。當勒克萊爾的注意力仍像探照燈般聚焦在天氣預報預示的潛在襲擊時,一起全然不同性質的案件,如同一聲突兀的哨音,刺破了租界西區的寧靜。報案電話打進總領事館時,接線員起初以為是個拙劣的玩笑——法國知名葡萄酒進口商埃德加·拉羅謝爾的獨生女,十八歲的蘇珊娜·拉羅謝爾,在從霞飛路一家高級鋼琴教師住所返家的途中,連同她的專職司機和黑色雪鐵龍轎車,一並消失了。
這並非發生在陰暗小巷的劫持。目擊者一位遛狗的英國老太太)稱,雪鐵龍轎車是在距離拉羅謝爾府邸僅兩個街口的、綠樹成蔭的哥倫比亞路上,被一輛看似拋錨的貨運卡車擋住了去路。隨後,三四名穿著類似市政維修工製服、但動作異常矯健的男子上前“協助”,過程短暫而安靜,幾乎沒有引起搏鬥或尖叫。待卡車挪開,雪鐵龍連同車上的人已無影無蹤,隻在原地留下幾道模糊的車轍和一串散落的、蘇珊娜原本戴在頸上的珍珠項鏈。
哥倫比亞路所在的區域,是法租界著名的“上隻角”,寬敞的馬路兩側矗立著風格各異的洋房彆墅,梧桐樹雖已落葉,但枝乾依然勾勒出優雅的線條。這裡代表著殖民地的奢華、秩序與某種虛幻的安全感。拉羅謝爾家族的府邸更是其中翹楚,新藝術風格的鐵藝圍欄後,是修剪整齊的草坪和燈火通明的客廳。這起光天化日下的綁架,如同在精致的天鵝絨帷幕上撕開了一道醜陋的口子,露出後麵冰冷的現實。它不僅是對一個富商家庭的打擊,更是對整個法租界上層社會安全感的公然挑釁。
埃德加·拉羅謝爾並非單純的商人。他年約五十,身材保持得宜,灰發梳理得一絲不苟,以其珍藏的波爾多酒和精明的生意手腕聞名於上海灘。但圈內人也隱約知道,他的財富積累與他和維希政府高層、甚至與某些日方商社的曖昧關係不無關聯。當勒克萊爾趕到拉羅謝爾府邸時,這位平日裡從容不迫的富商像一頭被陷阱困住的野獸,在鋪著昂貴波斯地毯的客廳裡來回踱步,領結鬆開,眼神中交織著驚恐、憤怒和一種難以言喻的心虛。他的焦慮,顯然超出了單純的父愛範疇。
勒克萊爾仔細檢查了那串被遺落的珍珠項鏈。珍珠顆顆圓潤,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但串線卻是一種異常堅韌的、近乎透明的特種漁線。這細微之處引起了他的警覺。這不像匆忙中扯斷的,更像是一種故意的遺留,一個精心設計的“線索”。珍珠象征著拉羅謝爾的財富與地位,而堅韌的漁線則暗示著背後操縱者的冷酷與算計。這起綁架,似乎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表演意味。
·對拉羅謝爾家族而言:這是滅頂之災,是安全神話的破滅。他們渴望警方全力破案,但又極度恐懼綁匪的真實目的可能觸及他們不願示人的秘密。
·對法租界警方維希控製)而言:這是一起極其棘手的醜聞。他們必須擺出積極調查的姿態以安撫顯貴,但又擔心深入調查會牽出某些上層不願觸及的“敏感關係”,甚至可能引發日方的不滿。
·對勒克萊爾杜邦而言:他們敏銳地嗅到陰謀的氣息。綁架時機太過巧合,就在“日暉計劃”金融攻擊和電力破壞陰謀同步進行之時。這絕非孤立的刑事案件,很可能是整體戰略的一環——或許是轉移注意力,或許是脅迫拉羅謝爾就範以其金融網絡或人脈),或許兼而有之。
·對日本特務機關而言:如果綁架係其所為)這是一石二鳥之計。既可以利用拉羅謝爾的軟肋迫使其合作,為金融攻擊打開缺口或傳遞虛假信息,又可以用一樁轟動性的社會新聞,掩蓋其在金融和基礎設施領域更隱蔽、更致命的行動。
·對租界公眾輿論而言:富家女被綁的消息迅速取代了銀行家墜樓的熱度,成為街頭巷尾新的談資,各種離奇猜測情殺、仇富、黑幫勒索)四處流傳,進一步攪亂了人心,完美地起到了煙霧彈的作用。
“勒克萊爾先生,我求求你!蘇珊娜……她什麼都不知道!她隻是個孩子!”拉羅謝爾抓住勒克萊爾的手臂,力氣大得驚人,聲音顫抖,“錢不是問題,多少贖金我都給!隻要她安全回來!”
勒克萊爾冷靜地抽出手臂,目光銳利:“拉羅謝爾先生,綁匪至今未提出任何贖金要求。這很不尋常。您最近……在生意上或……其他方麵,是否與人結怨?或者,掌握了什麼不該掌握的東西?”
拉羅謝爾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眼神躲閃:“沒……沒有!我隻是個規規矩矩的商人!一定是那些無法無天的綁匪,看中了我的錢……”
勒克萊爾在返回領事館的車上,迅速將綁架案置入更大的棋局中分析:
1.時機選擇:在金融恐慌初現、電力破壞陰謀被察覺的敏感時刻,綁架案能有效分散勒克萊爾本就捉襟見肘的注意力與資源。
2.目標選擇:拉羅謝爾並非隨機目標。其財富、人脈及其可能存在的“汙點”,使其成為理想的脅迫對象。控製了他,可能意味著控製了某條資金渠道或信息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心理震懾:對拉羅謝爾這類與各方都有聯係的“中間派”富豪下手,能產生強大的寒蟬效應,迫使其他觀望者在壓力下倒向日方或選擇沉默。
4.輿論操控:一起充滿戲劇性的綁架案,極易成為媒體焦點,完美掩蓋其他更實質性破壞行動的準備工作。
這起案件,就像一出精心排演的幕間劇,既服務於主線劇情,又有著獨立的破壞性。
那串遺落的珍珠項鏈,成了整個事件的微型隱喻。珍珠,看似完美珍貴,象征著租界上層社會表麵的光鮮與秩序。但串起它們的,卻不是傳統的絲線,而是堅韌、隱蔽、用於捕捉的漁線。這暗示著表麵的秩序之下,早已被更強大、更冷酷的力量所滲透和操控。輕輕一拉,這虛假的繁華便會散落一地。
勒克萊爾聯想到希臘神話中,宙斯化為白牛劫走腓尼基公主歐羅巴的故事。神話中,劫掠背後是神王的欲望與新領土歐洲以歐羅巴命名)的開啟。而眼前這場現代版的劫掠,其背後則是earthy的權力博弈和對上海灘這座“東方歐羅巴”控製權的殘酷爭奪。蘇珊娜·拉羅謝爾,就像那位不幸的公主,成了更大陰謀中的祭品和符號。
傍晚六時整,拉羅謝爾家的電話終於響起。綁匪的聲音經過處理,冰冷而機械,提出的要求並非巨額贖金,而是指令拉羅謝爾在未來二十四小時內,利用其影響力,公開否認法資銀行存在任何流動性問題,並譴責英美人散布恐慌謠言。同時,要求他將其名下控製的一批重要物資涉及戰略礦產)的提貨單,置於指定地點。條件苛刻且充滿政治意味,徹底證實了勒克萊爾的判斷——這絕非普通綁匪所為。
接到勒索電話後,勒克萊爾的心情反而從最初的疑惑轉為一種沉重的確定。最壞的猜想被證實了。蘇珊娜的命運,已經與她父親所卷入的肮臟交易以及租界高層的博弈緊緊捆綁在一起。一種無力感再次襲來:他或許能看穿陰謀,但要解救一個被卷入漩渦的無辜女孩,並在不破壞更大局麵的前提下與綁匪周旋,難度超乎想象。
勒克萊爾看著窗外華燈初上的法租界,霓虹閃爍依舊,卻仿佛每一盞燈後都藏著一雙窺視的眼睛。拉羅謝爾在客廳裡絕望的啜泣聲隱約可聞。一邊是一個少女的生死,一邊是租界金融命脈和基礎設施的安危;一邊是綁匪赤裸裸的脅迫,一邊是看不見的“日暉計劃”的多線進攻。
他拿起電話,接通杜邦,聲音沙啞而堅定:“確認了,是‘日暉’的延伸動作。目標拉羅謝爾,意圖擾亂視聽並攫取資源。人質……很危險。”
杜邦在電話那頭沉默良久,最後隻說了一句:“儘力周旋,但記住,棋局不能亂。”
勒克萊爾放下話筒。他知道,自己即將踏入的,不僅是一個解救人員的行動,更是一場與影子對手進行的、以人質為籌碼的心理戰和戰略欺騙。綁架案的謎底,或許將直接決定“日暉計劃”的最終走向。夜幕降臨,真正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喜歡滬上奕請大家收藏:()滬上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