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峰集團的崩塌,如同在東海市的金融湖麵上投下了一顆巨石,漣漪擴散,經久不息。官方清算在有條不紊又略顯沉悶地進行著,媒體的焦點也逐漸轉向其他熱點,但對於東海分行,尤其是對公業務部而言,那種傷筋動骨的陣痛和彌漫的迷茫感,卻遠未消散。
業績指標的壓力是首當其衝的。鼎峰這顆曾經的“大樹”倒下,不僅留下了一片不良資產的狼藉,更直接導致對公存款和貸款規模雙雙大幅下滑。月度經營分析會上,那刺眼的負增長數據和排名下滑,像一記記悶棍,敲在每個人心上。之前為了鼎峰項目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現在看來仿佛成了沉沒成本。
“不能再抱著過去那套‘傍大款、吃大戶’的思路了!”在一次內部反思會上,陳永清語氣沉重但堅定,“鼎峰的教訓告訴我們,規模不等於質量,表麵的光鮮底下可能藏著巨大的風險。總行也在調整考核導向,未來會更注重資產質量、客戶結構和真正的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轉型,成了迫在眉睫的關鍵詞。但轉向哪裡?怎麼轉?部門裡彌漫著一種無所適從的氣氛。習慣了與大企業打交道、談著動輒上億項目的客戶經理們,對於如何下沉服務中小微企業,既缺乏經驗,也有些本能地抗拒——單筆金額小,流程不見得少,風險識彆更難,績效產出慢。
林墨同樣站在這個十字路口。鼎峰一役,他雖然證明了自身的專業和操守,得到了陳永清的認可,但內心也充滿了困惑。堅守原則是對的,但看著部門業績下滑,同事士氣低落,他也在思考,銀行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這天,陳永清將林墨叫到辦公室,沒有談具體的業務,而是遞給他一份總行下發的內部研討文件,標題是《關於深化普惠金融服務,支持民營及小微企業發展的若乾意見征求意見稿)》。
“看看這個,總行層麵的風向已經很明確了。”陳永清點了點文件,“過去那種粗放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了。未來,誰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細胞,誰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
林墨快速瀏覽著文件,裡麵提到了要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對小微企業的風險識彆和服務效率。
“陳行,您的意思是?”
“我們分行,需要有人先去探探路。”陳永清看著林墨,“我打算在行內先成立一個普惠金融業務試點小組,由你牽頭。不設硬性指標,主要是摸索模式,了解真實的小微企業需求,看看我們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有哪些不匹配的地方,嘗試做一些創新。”
這是一個全新的,也是充滿挑戰的任務。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甚至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成效。
“我知道這有難度,甚至可能吃力不討好。”陳永清語重心長,“但林墨,這是一片藍海,也是銀行未來的希望所在。你有專業基礎,有風險意識,也有股闖勁,是最合適的人選。怎麼樣,敢不敢接下這個擔子?”
林墨看著陳永清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又想起鼎峰事件中那些被卷入漩渦的中小供應商的無助,一股責任感油然而生。他深吸一口氣,點了點頭:“陳行,我願意試試。”
“好!”陳永清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帶著些許欣慰的笑容,“人員方麵,你可以從部門裡挑選一兩個有想法、不怕吃苦的年輕人。需要什麼資源支持,直接跟我提。”
接下任務後,林墨並沒有立刻大刀闊斧地行動。他首先帶著初步選定的兩名組員,開始了密集的調研。他們不再出入氣派的寫字樓和會議室,而是跑遍了市內的工業園、創業孵化器,甚至是一些臨街的商鋪和小型加工廠。
他們傾聽小企業主們關於“融資難、融資貴”的抱怨,了解他們訂單不穩定、賬期過長的經營痛點,記錄下他們對於銀行貸款流程繁瑣、抵押物要求苛刻的真實無奈。
在一家從事精密零件加工的小作坊裡,老板搓著布滿老繭的手,對林墨說:“林經理,不是我們不想從銀行貸,是貸不起也等不起啊!就那麼幾十萬的周轉資金,你們一套流程走下來一兩個月,我的訂單早黃了!民間借貸利息是高,但人家快啊!”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林墨。他意識到,傳統銀行的信貸模式與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僅僅降低利率是不夠的,關鍵在於效率和風控模式的創新。
他開始著手撰寫一份詳儘的試點方案。方案裡,他提出要借鑒他在鼎峰事件中對數據交叉驗證的經驗,嘗試引入稅務、社保、水電費、供應鏈數據等多維度信息,構建針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模型;建議與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係統對接,開發基於真實交易背景的應收賬款融資產品;他還提出,要簡化申請材料,優化審批流程,設立專門的小微企業貸款綠色通道。
這份方案,融合了他紮實的理論基礎、從鼎峰事件中汲取的風險洞察以及深入一線調研獲得的真實需求,顯得既有高度又接地氣。
當他將方案初稿交給陳永清時,陳永清仔細翻閱後,眼中閃過讚賞的光芒。
“很好!思路清晰,方向明確,措施也具體可行。”陳永清肯定道,“就拿這個方案,我們先小範圍試點。我會向總行爭取政策支持。”
就在林墨全身心投入普惠金融試點籌備工作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傳來:總行決定啟動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改革,旨在打破部門壁壘,提升協同效率,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同時,將選拔一批有潛力的年輕骨乾進行重點培養。
陳永清在一次私下談話中,意味深長地對林墨說:“這次改革是個機會。你的試點工作和這份方案,就是最好的‘投名狀’。做好準備,更大的舞台,可能需要你去承擔更多的責任。”
林墨站在辦公室的窗邊,看著樓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流。他的目光不再局限於某一棟氣派的寫字樓,而是投向了更廣闊的城市空間,那裡遍布著無數中小微企業,它們是經濟的毛細血管,蘊藏著勃勃生機。
鼎峰事件的風暴逐漸遠去,他站在個人與行業轉型的十字路口,選擇了一條更具挑戰卻也更有希望的道路。前路依然未知,但他心中已然有了方向。
喜歡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子2請大家收藏:()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子2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