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三:宮束班作坊三日後
【李掌櫃提著布包走進作坊,看到桌上的繡品,眼睛一亮】
李掌櫃:老班頭,我來取繡架……喲,這是你們繡的?
老班頭:笑著迎上去)讓李掌櫃見笑了,孩子們閒得慌,學著繡著玩的。
李掌櫃:拿起阿繡繡的江南水鄉絹布)這哪是玩的?你看這水紋繡得多靈動,還有這烏篷船的篷子,層次感都出來了。老班頭,你這學徒可是個好苗子啊!
阿繡: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李掌櫃過獎了,我也是瞎繡的。
李掌櫃:瞎繡都這麼好,要是正經學,說不定能趕上趙夫人的手藝呢!對了,你們知道嗎?最近城裡都在傳,趙夫人要把她的刺繡技法傳給民間女子,說是要讓更多人學會這門手藝。
阿福:眼睛瞪圓)真的?那我們豈不是也能學更厲害的刺繡了?
李掌櫃:那可不一定,聽說趙夫人隻傳品行端正、有天賦的人。不過你們有阿繡這個好苗子,說不定以後能有機會。
老班頭:接過李掌櫃遞來的銀子)借李掌櫃吉言。對了,你要的繡架都做好了,我讓柱子給你搬上車。
第三幕:繡品傳民間
場景四:城郊村口日
【村口的老槐樹下擺著幾張桌子,村民們圍著桌子看東西。阿福、柱子扛著木架,阿繡提著布包,老班頭跟在後麵】
村民老張:看到老班頭一行人,熱情地迎上來)老班頭,你們怎麼來了?是不是又給我們帶好東西了?
老班頭:笑著說)老張,前陣子你說村裡的姑娘們想學刺繡,沒合適的繡架,我們這次特意做了幾個過來。還有,孩子們繡了些小物件,也給大家看看。
【柱子把木架放下,阿繡打開布包,拿出繡好的絹帕、荷包,有繡著梅花的,有繡著葫蘆的,還有繡著江南水鄉的】
村民甲:拿起一個繡著梅花的荷包)這荷包真好看!比城裡綢緞莊賣的還精致!
村民乙:看著江南水鄉的絹布)這上麵的橋和船,跟咱們村外的河一模一樣!阿繡姑娘,這是你繡的吧?
阿繡:點點頭)是我繡的,要是大家喜歡,我可以教大家簡單的針法。
村裡姑娘小花:興奮地拉著阿繡的手)真的嗎?阿繡姐姐,我早就想學刺繡了,可一直沒人教。
阿福:拍著胸脯)不光阿繡教,我和柱子也能教!雖然我們繡得不如阿繡,但基礎的穿線、繡輪廓還是會的!
【老班頭看著熱鬨的場景,心裡十分欣慰。這時,一個村民拿著一張紙跑過來】
村民丙:大家快來看!城裡貼的告示,趙夫人要在城裡辦刺繡坊,專門教民間女子刺繡,還說要選最好的繡品送到吳王宮裡呢!
小花:激動地說)太好了!我要去城裡學刺繡,以後也要繡出像趙夫人那樣好看的繡品!
阿繡:看著告示,眼神堅定)我也想去。我想把咱們江南的景色都繡下來,讓更多人看到。
老班頭:拍拍阿繡的肩膀)去吧,阿繡。你的手藝好,心思細,肯定能學好。要是遇到困難,就回班社來,咱們宮束班永遠是你的後盾。
柱子:阿繡,你要是去城裡,記得常回來看看我們。我們會把繡架做得更好,給你送去!
阿福:對!到時候你成了有名的繡娘,可彆忘了我們這些“憨貨”陪你練過繡活!
【大家都笑了起來,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溫暖而明亮。阿繡看著手中的繡花針,仿佛看到了未來繡出的一幅幅精美繡品,也看到了三國時期民間刺繡傳承的希望】
第四幕:傳承的針與線
場景五:建業城刺繡坊一年後
【刺繡坊裡擺滿了繡架,許多女子坐在繡架前刺繡,阿繡站在一旁指導一個小姑娘。老班頭、阿福、柱子提著幾個新做的繡架走進來】
阿繡:看到他們,驚喜地迎上去)班頭,阿福,柱子,你們怎麼來了?
老班頭:笑著說)聽說你繡的《江南春景圖》要送到吳王宮裡,我們特意做了幾個新繡架送過來,祝你好運。
柱子:這繡架是用最好的楠木做的,打磨得特彆光滑,你用著肯定順手。
阿福:從布包裡拿出一個荷包)還有這個,我繡的老虎,雖然不如你繡的好看,但也是我的心意。你可彆嫌棄啊!
阿繡:接過荷包,眼眶有些濕潤)怎麼會嫌棄?這是我收到最好的禮物。對了,你們看,這是小花繡的荷包,她現在繡得可好了,還教了好幾個村裡的姑娘。
【阿繡指著牆上掛著的荷包,上麵繡著鮮豔的牡丹,針法工整,色彩搭配得當】
老班頭:點點頭)好,好啊。趙夫人把刺繡傳給民間,你又把刺繡傳給村裡的姑娘,這手藝算是傳下去了。
這時,刺繡坊掌櫃走過來,手裡拿著一幅繡品
掌櫃:阿繡,你的《江南春景圖》被吳王看中了,吳王還說,要把這幅繡品掛在書房裡,讓大臣們也看看民間的好手藝!
阿繡:激動地說)真的嗎?太好了!我就知道,隻要用心繡,民間的繡品也能被人認可。
阿福:興奮地說)我就說阿繡你能行!以後你就是咱們三國時期有名的繡娘了!
柱子:以後我們宮束班要多做些繡架,送到各個村裡去,讓更多人能學刺繡,讓趙夫人的手藝一直傳下去!
【老班頭看著眼前的一切,心裡感慨萬千。他想起一年前宮束班那群“憨貨”閒得發慌,學著刺繡解悶,沒想到竟無意中推動了民間刺繡的傳承。而這傳承的針與線,就像三國時期的文化紐帶,將宮廷與民間、技藝與情感緊緊聯係在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繡出了一幅精美的畫卷】
喜歡藝之神請大家收藏:()藝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