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帶著隨從走進工坊,看到石碑,眼睛一亮,快步上前)進度不錯啊!這字跡刻得有模有樣,很有懷素法師狂草的神韻。
小豆子:得意地笑)那是!咱們可是花了二十多天的功夫,一筆一筆刻出來的,半點都不敢馬虎。
李大人:指著石碑上的“初疑輕煙淡古鬆,又似山開萬仞峰”一句,點頭稱讚)這句刻得好!筆畫的粗細變化、連帶關係都刻出來了,很有氣勢。隻是……話鋒一轉,指著一個“書”字)這個“書”字的豎鉤,刻得有些生硬,少了幾分靈動。
【老石連忙上前查看,皺了皺眉】:大人說得對,是我當時沒把握好筆勢,這個豎鉤刻得太直了,缺少懷素大師那種狂放的感覺。
柱子:撓了撓頭)那咋辦啊?這都刻大半了,總不能把這字鑿了重刻吧?
阿福:盯著“書”字,慢悠悠道)不用重刻,咱們可以用小刻刀把豎鉤的邊緣打磨一下,讓它稍微彎曲一點,再刻出一些飛白,應該就能改善。
老石:點點頭)阿福說得對,就這麼辦。柱子,你力氣大,負責把豎鉤的邊緣鑿掉一點;小豆子,你手法細,負責打磨和刻飛白;阿福,你盯著字帖,把控筆勢。
【三人立刻行動起來,柱子小心翼翼地鑿著石料,小豆子拿著小刻刀仔細打磨,阿福則拿著字帖,時不時提醒兩人調整角度。老石在一旁指揮,偶爾上手幫忙。李大人站在一旁,看著四人分工合作,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大人:感慨道)都說宮束班的工匠個個是憨貨,隻會嘻嘻哈哈,今日一看,倒是一群心思靈巧、手藝精湛的能工巧匠。
小豆子:一邊打磨一邊笑)大人,咱們可不是憨貨,就是平時愛鬨點。但乾活的時候,咱們可是一點都不含糊!
【經過一個時辰的忙碌,“書”字的豎鉤終於修改完成,原本生硬的筆畫變得靈動起來,與周圍的字跡融為一體】
老石:滿意地點點頭)好了,這樣就沒問題了。剩下的部分,咱們再加把勁,爭取三日內完工。
李大人:點頭)好!我等著看你們的成品。這《自敘帖》石碑刻成後,定能成為傳世之寶,你們宮束班也會名留青史!
【李大人走後,四人看著石碑,臉上都露出了笑容。柱子拍了拍小豆子的肩膀,小豆子推了推阿福,阿福慢悠悠地笑了笑,老石看著三人,眼中滿是欣慰】
柱子:興奮地說)等刻完這石碑,咱們去西市吃碗胡辣湯,好好慶祝一下!
小豆子:點頭附和)好啊好啊!我還要買一串糖葫蘆,上次去西市沒吃到,這次一定要補上!
阿福:慢悠悠道)我想去看看西市的雜耍,聽說有個耍猴的,特彆有意思。
老石:笑著說)行!等完工了,我請客,咱們好好熱鬨熱鬨。但現在,先把活乾完!
【四人再次拿起工具,投入到刻石工作中。陽光灑在石碑上,那些狂放的字跡仿佛在石上跳躍,訴說著懷素大師的書法傳奇,也記錄著宮束班這群“憨貨”的努力與堅持】
第四幕:石碑完工,流傳於世
場景六:長安城朱雀大街書法閣數月後日
【書法閣前,百姓們圍在《自敘帖》石碑前,紛紛駐足觀賞。有人指著石碑上的字跡,低聲議論,有人拿出紙筆,臨摹著上麵的狂草】
一位老者:眯著眼撫摸石碑邊緣,感慨道)這《自敘帖》果然名不虛傳!懷素大師的書法狂放如驚雷,宮束班竟能把這筆勢裡的“氣”刻進石頭裡,真是絕了!
一位書生:握著毛筆在紙上臨摹,抬頭讚歎)以前隻在摹本上見狂草的形,今日見了石碑,才懂什麼是“力透紙背”——不,是“力透石心”!聽說刻這碑的工匠們平時愛鬨,可手上的功夫半點不含糊。
一個孩童:拉著母親的衣角,指著“筆塚”二字)娘,這兩個字看著像在跑,是不是懷素大師寫字很快呀?
孩童母親:笑著點頭)是呀,這就是狂草的妙處。多虧了宮束班的工匠們,咱們才能對著石碑看清楚這筆法呢。
【不遠處,老石帶著柱子、小豆子、阿福站在柳樹下,看著石碑前熱鬨的景象,臉上滿是藏不住的自豪】
柱子:擼起袖子,指著人群,嗓門洪亮)班頭您看!那麼多人圍著咱們刻的碑,比西市耍猴的還熱鬨!以後誰再敢說咱們宮束班是“憨貨”,我就把這石碑指給他看!
小豆子:晃著手裡的糖葫蘆,咬下一顆,含糊道)那可不!上次去買糖,掌櫃的還問我是不是刻《自敘帖》的工匠,硬是多給了我一顆糖呢!
阿福:慢悠悠掏出一塊帕子,擦了擦額角的汗,笑著說)前幾日我去看雜耍,耍猴的師傅聽說我刻了那碑,還特意邀我前排坐,說要沾沾“傳世手藝”的光。
老石:望著石碑上被陽光照得發亮的字跡,眼眶微熱,拍了拍三人的肩膀)咱們乾工匠的,一輩子和石頭打交道,圖的就是把手上的活做紮實,讓刻出來的東西能立住、能傳下去。現在看來,這一個月的苦沒白受。
柱子:撓了撓頭,突然想起什麼)對了班頭!上次說完工請咱們吃胡辣湯,後來忙著運石碑,還沒兌現呢!
小豆子:立刻附和,晃著老石的胳膊)就是就是!我還想吃西市那家的羊肉泡饃,要加雙倍的饃!
阿福:也跟著點頭,語速依舊慢悠悠)我……我想喝那家的杏仁酪,甜滋滋的,解乏。
老石:被三人吵得笑出聲,無奈又寵溺)好好好!今日就去!不僅吃胡辣湯、泡饃,杏仁酪管夠!
【四人說說笑笑地往西市走去,陽光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與書法閣前石碑的影子漸漸重疊。微風拂過,仿佛帶著石碑上狂草的墨香,飄向長安城的大街小巷】
第五幕:歲月流轉,匠心傳承
場景七:宮束班刻石工坊十年後日
【工坊還是當年的模樣,隻是木窗上的紋路更深了些,牆角多了幾盆綠植。老石已是滿頭白發,手上的老繭更厚,正蹲在一塊石料前,教幾個十幾歲的少年刻石。柱子身材更壯實了,成了工坊裡的主力;小豆子眼神依舊機靈,正帶著少年們摹帖;阿福還是慢性子,慢悠悠地打磨著刻刀】
老石:拿著刻刀,示範著刻一道豎畫)刻石講究“心到手到”,就像當年刻《自敘帖》的“豎鉤”,既要有力,又要藏著靈動。你們看,手腕要穩,力道要順著筆勢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個少年:仰著頭問)石爺爺,您真的刻過懷素大師的《自敘帖》石碑嗎?先生說那石碑現在還在書法閣,好多人都去看呢!
老石:笑著點頭)是啊,十年前刻的。那時候你柱子叔總把筆畫刻歪,你小豆子叔總走神,你阿福叔刻得慢,被我們催著乾活……
柱子:聽到這話,放下錘子笑罵)師父!您又揭我短!當年要不是您教我穩手腕,我能刻出現在的活計嗎?
小豆子:也湊過來,笑著說)就是!當年我改那“敘”字的飛白,您還誇我機靈呢!現在這些小子,摹帖都摹不好,得好好教!
阿福:慢悠悠地走過來,手裡拿著一本泛黃的字帖)這是當年刻《自敘帖》的摹本,我一直收著。你們看,這上麵還有當年柱子刻錯的記號,小豆子補的飛白痕跡……
【少年們圍過來看字帖,眼裡滿是好奇。柱子和小豆子看著字帖,也想起了十年前的日子,臉上露出笑容】
老石:拿起字帖,翻到“狂僧揮翰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一句,輕聲說)當年刻這一句時,咱們熬了三個通宵。現在想來,不是咱們刻了石碑,是石碑留住了咱們的日子,留住了這份手藝。
柱子:點頭)師父說得對!現在有人來請咱們刻碑,一聽說咱們是宮束班,都格外放心。這都是當年《自敘帖》給咱們的底氣!
小豆子: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你們要好好學,以後也要刻出能傳世的石碑,讓彆人知道,宮束班的手藝,一代傳一代!
【陽光透過木窗,灑在字帖上,那些狂放的字跡仿佛又活了過來。老石看著眼前的少年們,又看了看柱子、小豆子、阿福,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和兄弟們。工坊裡,鑿子、錘子的碰撞聲再次響起,和十年前一樣,熱鬨又充滿希望】
場景八:長安城書法閣數十年後暮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自敘帖》石碑上,石碑上的字跡曆經風雨,卻依舊清晰有力。一位白發老者拄著拐杖,站在石碑前,正是年邁的柱子。他身邊跟著一個少年,是他的孫子】
少年:指著石碑上的落款“宮束班刻”,輕聲問)爺爺,這宮束班是什麼呀?
柱子:撫摸著石碑,聲音沙啞卻充滿自豪)這是爺爺當年待的工坊,是咱們長安城最好的刻石工坊。當年,爺爺和你石爺爺、小豆子爺爺、阿福爺爺一起,刻了這《自敘帖》石碑。
少年:眼睛一亮)真的嗎?那爺爺是不是很厲害?
柱子:笑著點頭,眼眶微紅)不是爺爺厲害,是咱們工匠的手藝厲害。一塊石頭,一把刻刀,隻要用心,就能把字刻進石頭裡,把日子刻進時光裡,讓後人都能看到。
【這時,幾個書生模樣的人走過來,圍著石碑討論,有人念著上麵的詩句,有人臨摹著字跡。夕陽漸漸落下,石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長,仿佛要延伸到遙遠的未來】
柱子:拉著少年的手,輕聲說)走吧,爺爺帶你去當年的工坊看看。那裡還有你石爺爺留下的刻刀,你小豆子爺爺摹的字帖,你阿福爺爺打磨的石料……還有咱們宮束班的故事,要一直講下去。
【祖孫倆的身影漸漸遠去,夕陽的餘暉灑在《自敘帖》石碑上,那些狂放的字跡在暮色中閃著微光,如同宮束班那群“憨貨”的笑聲,如同他們手中的刻刀與石頭碰撞的聲響,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流傳,從未消散】
喜歡藝之神請大家收藏:()藝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