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木趣:宮束班製鼓記
人物表
老木:宮束班掌事,年近五十,手藝精湛但性子慢,總愛拿著尺子敲木料“找茬”
阿吉:二十出頭,力氣大卻毛手毛腳,砍木柴能劈歪案板,卻對新奇玩意兒最上心
小墨:十八九歲,心思細,會刻木頭紋樣,總揣著塊炭條在木頭上畫小玩意兒
老胡:四十來歲,曾在西域待過幾年,見過羯鼓,嘴裡總念叨“當年在龜茲城,那鼓聲能震得葡萄架晃”
李三郎:路過的樂師,常來宮束班討塊好木料做琴,懂樂器形製
第一幕:閒得發慌的宮束班
【場景】長安城外,宮束班作坊。院內堆著剛運來的樟木、桑木,牆角曬著幾串乾棗,作坊裡散落著刨子、鑿子、墨鬥。老木坐在門檻上,拿著尺子敲一塊樟木板,阿吉蹲在地上削木楔子,卻把木楔子削成了歪歪扭扭的“小扁擔”。
阿吉:把“小扁擔”往地上一扔,撓著頭)老木掌事,這幾日宮裡沒傳活計,再這麼閒下去,我這手都快忘了怎麼刨木頭了!前日我去西市,見雜耍班子敲鼓,那鼓皮一震,連旁邊賣胡餅的攤子都跟著晃,多帶勁!
老木:放下尺子,瞪了阿吉一眼)你那叫手生?是心野了!刨子都握不穩,還惦記敲鼓?宮束班做的是工藝門,講究的是“木要直、紋要順、榫要嚴”,不是讓你瞎琢磨些熱鬨玩意兒。
小墨:從懷裡掏出炭條,在一塊桑木板上畫了隻歪嘴的仙鶴)阿吉哥說得也沒錯,這幾日確實太閒了。昨日我見坊市口有個西域來的樂師,背著個圓鼓鼓的東西,說叫“羯鼓”,敲起來比銅鑼還響。
老胡:從作坊裡走出來,手裡拿著塊剛刨好的梨木,眼睛一亮)羯鼓?我當年在龜茲城見過!那鼓身是用桑木做的,鼓皮得選羯羊的脊背皮,敲起來“咚咚”的,能把人的精氣神都震起來!不像咱們長安的腰鼓,軟乎乎的沒勁兒。
老木:眉頭皺了皺,卻沒再反駁,伸手摸了摸身邊的桑木板)羯鼓……我倒在《樂書》上見過記載,說“其狀如漆桶,下承以牙床,擊用兩杖”。隻是這玩意兒是樂師用的,咱們做工藝門的,哪懂鼓的門道?
阿吉:一下子跳起來,拍了拍胸脯)懂不懂的,試試不就知道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咱們做一扇門要刨幾十塊木料,做個鼓還能難倒咱們?要是成了,以後咱們宮束班也有“響當當”的東西了!
小墨:眼睛也亮了,把桑木板上的仙鶴塗掉,改畫了個圓鼓鼓的鼓身)我可以在鼓身上刻花紋!刻上葡萄藤、卷草紋,跟西域的樣式一樣,多好看!
老胡:把梨木放在石桌上,用手指敲了敲,聽著木頭的回聲)桑木做鼓身最好,質地硬還不容易裂。我還記得龜茲的羯鼓,鼓身要做得“上窄下寬”,這樣聲音才能聚住。至於鼓皮,我認識西市賣皮革的老張,他那兒有羯羊皮,就是貴點……
老木:沉默了片刻,拿起尺子敲了敲阿吉的腦袋)你小子,就會出餿主意。不過……話鋒一轉,指了指院角的一堆桑木)那堆桑木是前幾日宮裡退回來的,說是紋路不夠順,做門不合適,扔了可惜。既然你們都想試試,那就折騰折騰,彆耽誤了正經活計就行。
阿吉:歡呼一聲,扛起一根桑木就往作坊裡跑)哎!保證不耽誤!我這就去鋸木料!
【小墨趕緊跟上,老胡笑著捋了捋胡子,也拿起刨子跟了進去。老木看著幾人的背影,搖了搖頭,卻也拿起一塊桑木,湊到太陽底下仔細看起了木紋。】
第二幕:手忙腳亂的“製鼓大業”
【場景】三日後,作坊內。地上散落著鋸下來的桑木廢料,阿吉正拿著刨子刨鼓身,卻把鼓身刨得一邊厚一邊薄;小墨蹲在旁邊,用刻刀在一塊桑木板上刻卷草紋,時不時抬頭給阿吉“糾錯”;老胡坐在角落裡,正用砂紙打磨一根細木杖,說是做鼓槌;老木則拿著墨鬥,在鼓身上彈墨線,臉色比前幾日緩和了不少。
阿吉:喘著粗氣,把刨子往地上一放,看著手裡歪歪扭扭的鼓身)不對勁啊,怎麼越刨越歪?這鼓身要圓不圓,要方不方,活像個歪脖子的葫蘆!
小墨:放下刻刀,湊過來看了看,忍不住笑了)阿吉哥,你刨的時候隻盯著一邊,能不歪嗎?老木掌事說了,要順著木紋刨,還要用墨線比著,你倒好,憑著感覺來,跟砍柴似的。
老木:走過來,用尺子量了量鼓身,眉頭又皺了起來)差了三分!鼓身上窄下寬,上下直徑得差一寸,你這倒好,左邊差七分,右邊差兩分,敲起來聲音肯定散。拿回去,重新鋸一塊桑木,這次我盯著你刨。
阿吉:苦著臉,拿起桑木往鋸子那邊走)哎……早知道這麼麻煩,還不如做門呢,至少門是方的,不容易歪。
老胡:拿著打磨好的鼓槌走過來,敲了敲阿吉的鼓身,哈哈笑)你小子就是沒耐心!當年我在龜茲看樂師做鼓,光刨鼓身就用了五天,每天隻刨半寸,生怕刨歪了。你才刨了一天,就想成?來,試試我這鼓槌,要是鼓成了,敲起來肯定帶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墨:舉起手裡刻好的鼓邊裝飾,獻寶似的遞給老木)老木掌事,你看我刻的卷草紋!我還在紋路上留了點小凹槽,到時候刷上漆,顏色能沉進去,會更好看。
老木:接過木飾,用手指摸了摸刻痕,點了點頭)嗯,刻得還行,線條再順一點就更好了。羯鼓是西域來的東西,花紋不用太複雜,太花哨反而顯俗氣。
【正說著,門外傳來腳步聲,李三郎背著一把琵琶走了進來,看見作坊裡的景象,愣了一下。】
李三郎:笑著走過來,指了指地上的鼓身)老木掌事,你們這是改行做樂器了?我還以為走錯地方了,宮束班啥時候開始做鼓了?
老胡:趕緊迎上去,把鼓槌遞給李三郎)李樂師來得正好!我們正做羯鼓呢,你懂這個,快給我們指點指點!
李三郎:接過鼓槌,敲了敲旁邊一塊桑木,聽著聲音)羯鼓啊,我熟!這鼓身得用“老桑木”,年份越久,聲音越渾厚。你們這桑木是新料,得先陰乾半個月,不然做出來的鼓容易裂。還有鼓皮,羯羊皮要選三歲以上的,太厚了敲不動,太薄了又沒勁兒。
老木:眼睛一亮,趕緊拉著李三郎坐下)這麼講究?我們還真不知道這些。那鼓身的尺寸,你知道具體的嗎?
李三郎:拿起炭條,在地上畫了個鼓的樣子)鼓身高一尺八,上口徑八寸,下口徑九寸,鼓皮要繃得緊,用牛筋繩勒住,勒的時候要一邊勒一邊敲,聽著聲音勻了才算好。對了,鼓身裡麵要掏空,但不能掏得太透,得留三分厚的“音壁”,不然聲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