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天,王鐵山把施好釉的陶坯放進窯裡,點了火。工匠們圍在窯邊,輪流守著,眼睛盯著窯口的火色,連飯都顧不上吃。李阿福蹲在窯邊,手裡拿著樹枝,模仿師父教的“看火訣”,嘴裡念念有詞。】
李阿福小聲嘀咕):火要青,不能黃,溫度夠了釉才亮……師父,你看現在的火色對不對?
王鐵山盯著窯口,額頭上全是汗):再等半個時辰,火候還差點。
【半個時辰後,王鐵山讓眾人滅火,等窯冷卻。眾人坐在窯邊,沒人說話,陳十三緊張得手心冒汗,張二郎不停地搓手,趙小五則盯著窯門,好像能透過窯壁看到裡麵的瓷坯。】
場景五:宮束班工坊·窯前·次日晨
【窯終於冷卻,王鐵山深吸一口氣,推開窯門。窯裡的瓷坯靜靜躺著,青灰色的釉麵泛著玉石般的光澤,釉麵上還有細密的開片,像初春湖麵的冰紋。眾人圍上來,都看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十三伸手想摸,又縮了回去,聲音發顫):師父……這……這是咱們燒出來的?
李阿福揉了揉眼睛,又掐了自己一把):不是做夢!真的燒出來了!
【王鐵山拿起一個瓷洗,釉色溫潤,手感細膩,他忍不住笑了,眼淚卻順著臉頰流下來。就在這時,周大人帶著隨從來了,看到窯裡的瓷坯,眼睛一下子直了。】
周大人拿起一個瓷瓶,翻來覆去地看,語氣震驚):這釉色……這開片……比官窯的青瓷還好!王班主,你們怎麼做到的?
王鐵山抹了把眼淚,笑著說):是兄弟們一股憨勁,挖礦石、調釉漿、燒窯火,一步一步試出來的。
周大人點頭,語氣變得恭敬):陛下要的就是這種青瓷!王班主,這瓷有名字嗎?
王鐵山看向眾人,眾人都看著他,眼神裡滿是期待):咱們是在汝州地界的嵩山找到的釉料,就叫它“汝窯瓷”吧!
【眾人歡呼起來,李阿福抱著一個瓷洗,笑得合不攏嘴;陳十三拿出之前寫的“試燒筆記”,在最後一頁寫下“汝窯成”三個字;王鐵山看著滿窯的汝窯瓷,又看向身邊的“憨貨”兄弟們,覺得這日子,總算有了盼頭。】
第四幕:汝窯的“憨名遠揚”
場景六:汴京·皇宮·禦書房·日
【宋徽宗看著案上的汝窯瓷瓶,手指輕輕撫摸著釉麵,臉上露出讚歎的神色。周大人站在一旁,詳細講述宮束班燒造汝窯瓷的過程。】
宋徽宗笑著說):這群工匠,倒有股子憨勁,能做出這麼精美的瓷器。傳朕旨意,封宮束班為“汝窯官窯工坊”,王鐵山為班主,以後汝窯瓷專供宮廷。
【旨意傳到宮束班工坊,眾人都激動得跳了起來。李阿福抱著瓷坯,差點又把坯子摔了;陳十三跑去河邊,對著河水大喊“咱們宮束班不是憨貨班了”;王鐵山則把“汝窯官窯工坊”的牌子掛在工坊門口,對著牌子深深鞠了一躬。】
場景七:宮束班工坊·一年後·日
【工坊裡一片繁忙,新收的學徒跟著老工匠學拉坯、施釉,陳十三成了調釉的師傅,李阿福則負責燒窯,手藝越發精湛。汴京的官員、富商都來求購汝窯瓷,甚至連周邊國家的使者,都專門來汴京找宮束班訂瓷。】
李阿福看著窯裡剛燒好的汝窯瓷,對學徒說):燒瓷這事兒,沒什麼巧勁,就是要憨一點——耐得住性子,熬得住火候,才能出好瓷。
陳十三拿著調好的釉漿,笑著接話):師父說得對,咱們宮束班的“憨”,就是不偷懶、不放棄,這樣才能把汝窯瓷做得越來越好。
【王鐵山站在工坊門口,看著河麵上運瓷的船隻,又看向工坊裡忙碌的眾人,嘴角露出笑容。陽光灑在汝窯瓷上,釉麵泛著溫潤的光,像極了這群“憨貨”工匠們,樸實卻又閃耀。】
【劇終】
喜歡藝之神請大家收藏:()藝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