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受命
時間: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地點:貴州巡撫衙門
內容:
【幕啟,貴州巡撫衙門內,氣氛莊重。貴州巡撫江東之正襟危坐,宮束班眾人整齊站立,等待訓話。】
江東之神情懇切,目光掃過眾人):諸位,今日喚你們前來,是有一件大事相商。咱們貴州,自開科取士以來,人才雖有湧現,但與中原等地相比,仍顯稀少。這教育與人才,乃是一地發展之根本啊。
工匠甲拱手,一臉疑惑):大人所言極是,但不知與我等有何關聯?
江東之站起身,走到窗邊,望向遠方):我欲在南明河中的鼇磯石上,建造一座樓閣,取名“甲秀樓”,寓意“科甲挺秀”,希望借此激勵貴州學子奮發圖強,也為他們提供一個讀書求學、交流切磋之所。
工匠乙麵露難色):大人,這在河中巨石上建樓,工程艱巨,且不說材料如何運輸,單是這基礎的搭建,就困難重重啊。
江東之轉過身,目光堅定):我深知此事不易,但正因為難,才需要你們這些能工巧匠施展本領。貴州的未來,或許就係於這一座樓。你們若能建成此樓,那便是造福貴州的大功臣。
工匠丙沉思片刻,拱手道):大人如此為貴州的人才培養著想,我等雖能力有限,但也願竭儘全力,不負大人所托。
眾人齊聲):願竭儘全力,建造甲秀樓!
江東之欣慰地點點頭):好!那就有勞各位了。所需材料、人力,衙門自會全力支持。望大家早日開工,務必將這甲秀樓建成一座傳世之作。
【眾人領命退下,準備開啟建造甲秀樓的艱巨任務。】
第二幕:籌備
時間:領命後不久
地點:貴陽城內、南明河畔
內容:
【幕啟,南明河畔,陽光明媚。宮束班眾人站在岸邊,望著河中突兀的鼇磯石,議論紛紛。】
工匠甲手搭涼棚,望向鼇磯石):這鼇磯石地勢獨特,在上麵建樓,基礎一定要打得牢固。
工匠乙點頭表示讚同):沒錯,而且這材料的運輸也是個難題,得想個周全的辦法。
【眾人沿著河岸勘察地形,不時停下討論,還拿出紙筆記錄著什麼。隨後,他們回到臨時搭建的工棚,開始查閱各種建築資料,繪製甲秀樓的設計圖紙。】
工匠丙攤開一張泛黃的圖紙,指著上麵的圖案):我看這樓閣可以設計成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的樣式,既美觀又穩固。
工匠丁皺眉思考):隻是這細節之處還需斟酌,比如這飛甍翹角的弧度,怎樣才能做到既符合力學原理,又彰顯大氣磅礴的氣勢。
【眾人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激烈地討論著,圖紙上的線條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同時,他們還派人四處尋找優質木材、石料等建築材料。】
工匠戊氣喘籲籲地跑進來):各位,好消息!我們在附近的山林裡找到了一批上好的金絲楠木,紋理細密,質地堅硬,正適合用來建造樓閣。
工匠甲欣喜地站起身):太好了!這金絲楠木可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有了它,這甲秀樓定能堅固耐用。
【除了尋找材料,他們還在貴陽城內張貼告示,招募當地工匠。一時間,工棚前人聲鼎沸,許多工匠紛紛前來報名。】
年輕工匠滿懷期待地):師傅,我自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木工手藝,雖然年紀輕,但也有些經驗,希望能加入建造甲秀樓的隊伍。
工匠乙上下打量著他):嗯,看你這精氣神,應該是個可造之材。那你先說說,這榫卯結構的要點是什麼?
年輕工匠自信滿滿地回答):榫卯結構講究的是凹凸結合,通過榫頭和卯眼的相互契合,使構件連接牢固,而且不用一顆釘子,就能讓建築屹立不倒。
工匠乙滿意地點點頭):不錯,就衝你這份紮實的功底,留下吧!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工匠加入進來,為建造甲秀樓貢獻自己的力量。眾人齊心協力,積極籌備著各項事宜,隻等開工的那一天。】
第三幕:衝突
時間:施工過程中
地點:甲秀樓施工現場
內容:
【幕啟,甲秀樓施工現場一片忙碌,工匠們有的搬運材料,有的搭建腳手架,嘈雜聲不絕於耳。然而,在一片熱火朝天中,卻隱隱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工匠甲滿頭大汗,指揮著眾人搬運一塊巨大的石料):大家小心點,這塊石頭可是用來打基礎的關鍵材料,千萬彆磕著碰著了!
【就在這時,負責勘察基礎的工匠乙急匆匆地跑過來,臉色凝重。】
工匠乙喘著粗氣):不好了,這鼇磯石的地質比我們預想的還要複雜,下麵的岩石層深淺不一,按照原來的方案,基礎根本打不牢固!
工匠甲眉頭緊鎖,放下手中的工具):怎麼會這樣?這可怎麼辦?大家先停下手中的活,都過來商量商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眾人紛紛圍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
當地工匠丙撓撓頭):要不我們試試用當地的一種糯米石灰漿,粘性特彆強,說不定能加固基礎。
工匠丁卻不以為然,反駁道):這糯米石灰漿雖然粘性好,但我們這次建造的甲秀樓規模大,需要的量太多,短時間內根本製備不出來,而且成本也高。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現場氣氛愈發緊張。】
工匠戊著急地跺腳):都彆吵了,再這麼吵下去,這樓還建不建了?當務之急是趕緊找到解決辦法。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工匠甲突然靈機一動。】
工匠甲眼睛一亮):我有個想法,我們可以在基礎部分采用梅花樁的形式,增加受力點,再結合少量的糯米石灰漿,既能穩固基礎,又能控製成本和時間。
工匠乙沉思片刻,點頭表示讚同):這個辦法可行,梅花樁能分散壓力,讓基礎更穩固。而且我們可以先在局部進行試驗,看看效果如何。
【眾人聽後,覺得這個方案不錯,紛紛表示同意。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遇到了新的問題。由於梅花樁的施工難度較大,部分當地工匠的技術不夠熟練,導致進度緩慢。】
年輕工匠滿臉愧疚):師傅,我們實在是儘力了,這梅花樁的角度和深度太難把握了。
工匠甲耐心地安慰道):彆著急,我來給你們示範一下。這梅花樁的關鍵在於角度要均勻,深度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受力均衡。
【說著,工匠甲親自拿起工具,進行示範操作。他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要點,當地工匠們圍在旁邊,認真學習。】
工匠乙在一旁補充道):大家看清楚了,就按照這個方法來。遇到問題隨時問,我們一起把這基礎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