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合香指尖撚著那片從日本博物館帶回的唐代香料殘片,指腹能清晰觸到殘片邊緣的粗糙質感,仿佛還能摸到盛唐長安的煙火氣。殘片不過指甲蓋大小,呈淺褐色,湊近鼻尖輕嗅,雖曆經千年,仍有一縷極淡的甜香縈繞,混著陳舊木料的氣息,那甜香不似現代人工合成香料的豔俗,反倒帶著幾分溫潤的木質底蘊,與她此前複原的“鬱金香”有著微妙的相似,卻又多了一層難以言說的醇厚。
“這殘片的油脂含量比我們現在用的鬱金香原料高太多了。”蘇合香將殘片小心翼翼放在實驗室的載玻片上,透過顯微鏡仔細觀察,轉頭對身旁的助手小林說道。小林湊過來,鏡頭下的殘片纖維清晰可見,其間分布著細密的油囊,“蘇老師,您看這些油囊,還保持著半飽滿的狀態,難怪能留存香氣這麼久。我們之前用的新疆鬱金香木,油囊密度確實差了些。”
蘇合香點點頭,思緒飄回在日本交流時的場景。當時日本香道大師藤原捧著這枚殘片,語氣裡滿是敬畏:“此殘片出土於奈良正倉院旁的古寺遺址,據考證是唐代遣唐使帶回的貢品,上麵還殘留著‘開元年製’的印記。”那一刻,她便篤定,這殘片定能為“鬱金香”的複原帶來突破。此前她複原的“鬱金香”,雖依《香經》記載調配,卻總覺得少了幾分古籍中描述的“馥鬱綿長,如沐春風”的韻味,如今看來,問題或許就出在原料的選擇上。
回到實驗室的第一周,蘇合香便投入了緊張的研究。她將殘片送去做成分檢測,檢測報告出來那天,她盯著報告上的數據分析了整整一下午。報告顯示,殘片除了含有鬱金香木特有的鬱金香醇,還含有少量的沉香醇和龍腦成分,“原來唐代的‘鬱金香’並非單一原料,而是複配香料!”蘇合香恍然大悟。此前她嚴格按照《香經》中“鬱金香木為君,輔以檀木”的記載複原,卻忽略了古籍中“秘添異香,以增其韻”的小字注釋,這殘片的成分,恰好印證了“異香”的存在。
“蕭策,你看這報告。”傍晚蕭策來實驗室接她時,蘇合香興奮地將報告遞過去,眼中閃著光,“之前我們複原的‘鬱金香’太單薄,就是因為少了沉香醇和龍腦的調和。這兩種成分能讓鬱金香的甜香更沉穩,還能延長留香時間,正好對應了《香經》裡‘馥鬱綿長’的描述。”蕭策接過報告,雖對香料成分不甚了解,卻能從她的語氣中感受到那份喜悅,伸手拂去她額前的碎發:“看來這趟日本沒白去,不過也彆太累,注意休息。”蘇合香笑著點頭,指尖卻仍停留在報告上,腦海裡已經開始構思新的配方。
接下來的日子,蘇合香開始反複調試配方。她先是從阿羅憾的跨境貿易公司調來了一批高品質的海南沉香木和雲南龍腦,又重新篩選了鬱金香木原料,特意挑選了樹齡超過五十年、油脂含量高的老料。第一次調試時,她按照殘片成分比例,在鬱金香木中加入了5的沉香木和3的龍腦,將三種原料分彆粉碎,過八十目篩,再按照“君、臣、佐、使”的古法炮製——鬱金香木需用黃酒浸泡三日,去除青澀;沉香木則要隔水蒸製,激發其溫潤香氣;龍腦需研成極細的粉末,避免香氣過於衝鼻。
三天後,第一批改良後的“鬱金香”香丸製成。蘇合香將香丸放入特製的瓷爐中點燃,初燃時,一股清甜的香氣撲麵而來,帶著鬱金香特有的花果氣息,緊接著,沉香的醇厚感緩緩滲出,像一層溫暖的紗,將甜香包裹其中,最後,龍腦的清涼感若隱若現,讓整體香氣多了幾分通透。“比之前的版本好多了,但沉香的味道還是有點重,蓋過了鬱金香的本味。”蘇合香皺著眉,拿起香勺舀起一點香灰,仔細觀察燃燒後的狀態,“燃燒速度也太快,留香時間還是不夠。”
小林在一旁記錄著數據:“蘇老師,要不要減少沉香的比例?或者調整炮製的時間?”蘇合香思索片刻,“沉香比例減到3,龍腦不變,另外,鬱金香木的黃酒浸泡時間延長到五天,讓它的香氣更充分地釋放出來。”第二次調試,她特意將三種原料分開炮製,嚴格控製溫度和時間,鬱金香木浸泡時,每天都更換新的黃酒,確保去除所有雜質;沉香木蒸製時,改用文火,避免香氣流失;龍腦則與少量蜂蜜混合,使其更易與其他原料融合。
這次製成的香丸,點燃後香氣果然有了變化。鬱金香的甜香變得更加突出,像春日裡綻放的鬱金香花,清新而不張揚,沉香的醇厚感恰到好處地襯托著甜香,不搶不奪,龍腦的清涼則像微風拂過,讓香氣層次更加分明。“留香時間怎麼樣?”蘇合香讓小林將香丸放在密閉的香室中,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香氣濃度。結果顯示,改良後的“鬱金香”留香時間長達八個小時,比之前的版本延長了三個小時,完全符合《香經》中“留香終日”的記載。
但蘇合香並未滿足。她想起在日本時,藤原曾提到,唐代的“鬱金香”除了用於熏香,還常用於衣香和佩香,這意味著香品不僅要香氣好,還要便於攜帶,且不易破碎。她之前製成的香丸雖香氣達標,但質地較脆,容易碎裂。“我們得調整粘合劑的比例。”蘇合香翻出古籍,其中記載唐代製香常用“蜜蠟”作為粘合劑,既能增加香品的韌性,又能增添一絲甜潤的香氣。她立即讓阿羅憾采購了一批天然蜜蠟,將其融化後,按10的比例加入原料中,重新製作香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蜜蠟後的香丸,質地變得溫潤有光澤,用手輕輕捏握,不易變形,也不易碎裂。蘇合香將香丸裝入唐代風格的錦盒中,送給蕭策一顆:“你帶在身上,看看留香效果。”蕭策將香丸放在衣袋裡,第二天回來時,身上仍帶著淡淡的香氣,“昨天去博物館給遊客講解,好多人問我用的什麼香水,說這香氣很特彆,不刺鼻。”蘇合香聽了,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說明改良後的“鬱金香”不僅還原了古味,還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
隨著“鬱金香”的複原逐漸完善,蘇合香開始思考開發衍生品。她知道,要讓傳統香文化真正走進現代生活,不能隻停留在複原古香上,還要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開發出實用的產品。“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香水、香薰這些產品,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蘇合香在團隊會議上提出想法,“將‘長安十二香’的香氣融入現代載體,讓更多人通過這些產品了解唐代香文化。”
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讚同,小林提議:“我們可以先開發香水係列,針對不同的香氣特點,設計不同的香型,比如‘鬱金香’適合日常通勤,‘沉香’適合正式場合,‘安神香’可以做成助眠香水。”蘇合香點點頭,“還要注重包裝設計,融入唐代元素,比如用唐代的寶相花、卷草紋作為圖案,讓產品既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
開發香水的過程並不容易。香丸的香氣與香水的香氣不同,香丸是通過燃燒釋放香氣,而香水是通過酒精揮發,如何將“鬱金香”的層次感完整地體現在香水中,成為最大的難題。蘇合香與專業的調香師合作,反複試驗,最終決定采用“前、中、後”三調設計——前調以新鮮的鬱金香花汁為主,突出清甜感;中調加入沉香精油,展現醇厚的木質香;後調則用龍腦和少量麝香酮,延長留香時間,同時增加香氣的通透感。
第一批“長安十二香”係列香水樣品製成後,蘇合香將其送給身邊的朋友和博物館的遊客試用,收集反饋意見。大部分人都對“鬱金香”香水情有獨鐘,“前調很清新,像走在春天的花園裡,中調的木質香出來後,又覺得很沉穩,適合上班族。”一位遊客的反饋讓蘇合香更加堅定了方向。她根據反饋,微調了香水的濃度,將前調的清甜感稍微減弱,讓中調的沉香味更早出現,使整體香氣更協調。
與此同時,香薰產品的開發也在同步進行。蘇合香團隊開發了香薰蠟燭、無火香薰和擴香石等產品,其中“安神香”無火香薰最受歡迎。這款香薰以複原的“安神香”為基礎,加入薰衣草和洋甘菊成分,適合放在臥室,幫助放鬆身心。蘇合香特意選擇了陶瓷材質的香薰瓶,瓶身上繪製著唐代仕女圖,既美觀又實用。
產品開發完成後,蘇合香將其放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館”的文創區試銷。沒想到,試銷第一天,“鬱金香”香水和“安神香”無火香薰就賣出了五十多件。一位購買香水的年輕女孩說:“我之前對傳統香文化沒什麼了解,逛博物館時聞到這款香水,覺得很好聞,聽工作人員介紹是複原的唐代香料,就想買來試試,也算是接觸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看著文創區絡繹不絕的遊客,蘇合香心中感慨萬千。她想起自己在盛唐時,為了複原“長安十二香”,曆經艱險,如今在現代,這些古香不僅得以重現,還能以新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這或許就是傳承的意義。蕭策走到她身邊,輕輕握住她的手:“你做到了,讓盛唐的香氣,在現代繼續綻放。”蘇合香抬頭看著他,眼中滿是笑意:“這隻是開始,我們還要讓‘長安十二香’走得更遠,讓更多人了解中華香文化的魅力。”
當晚,蘇合香在實驗室整理資料,指尖再次觸碰到那枚唐代香料殘片。殘片上的香氣似乎與桌上的“鬱金香”香水香氣交織在一起,跨越千年的時光,古與今在此刻交融。她知道,未來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比如進一步完善其他十一種香的複原,開發更多的衍生品,甚至將“長安十二香”推向國際市場。但她並不著急,她相信,隻要秉持著對傳統的敬畏和對創新的追求,盛唐的香氣,定能在現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喜歡長安香事:調香師的盛唐浮沉請大家收藏:()長安香事:調香師的盛唐浮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