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後嬴天衡察覺若乾考生名實不符。
縱使祖墳青煙衝霄,這些人的才學也斷不能躋身此列,其中必有蹊蹺。
然嬴天衡亦承認彼等確具真才,隻是按常理難達此境。
故此番未興大獄,僅作懲處:徹查涉事者曆次考績,將排擠賢能者儘數抄沒家產,包庇官吏皆夷三族;若情節較輕者,僅革除功名,準其下科再試。
遭受不公平對待的考生均獲得了相應補償。
此番嚴厲整治後,全國百姓無不歡欣鼓舞。
科舉是寒門學子唯一的晉升之途,若連這最後希望都被扼殺,他們將永無翻身之日。
所幸嬴天衡並未縱容此等行徑。
該處決的處決,該革除的革除。
此舉向天下昭示:隻要勤學苦讀,真才實學者必能獲得應得功名!
部分秦國世族原以為即便東窗事發,嬴天衡也會網開一麵,畢竟在他們眼中這不過是尋常小事。
然而嬴天衡毫不留情,若放任自流,科舉製度終將形同虛設。
此例一開,日後誰都能乾預科場公正!
正因這般鐵腕手段,科舉製度才真正贏得百姓信賴。
殿試圓滿落幕,前十名才俊得以麵見始皇帝嬴政。
通過禦前考核後,三鼎甲雖被授予官職,但皆非要職。
嬴政深知這些學子雖有才識,卻需積累治民經驗。
故安排他們暫留鹹陽曆練,待其能勝任實務後,再外放治所。
其餘進士亦獲相應職位,待遇自然次於三甲。
本次科舉可謂成效卓著。
炎黃學宮更培養出大量棟梁之材。
隨著人才輩出,大秦國力必將日益強盛。
嬴天衡更創立任期製:官員三年一考,依政績決定升降遷調。
如此既可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又能杜絕結黨營私。
幅員遼闊的大秦帝國,難以做到全麵監察。
若長期主政一方,難免形成割據之勢。
新製完美化解此隱患。
短短三年任期,僅夠熟悉政務,根本無力培植私黨。
況且調任他處後,原有關係網便成無用之功。
這般製度迫使官員隻能專心政務,優異者自然晉升有望。
值此之際,嬴天衡決意揮師出征。
如今大秦坐擁雄兵二百萬,兵精糧足。
首戰矛頭直指屢犯邊境的匈奴!
匈奴人以遊牧為生,居無定所,所有成年男子都能騎馬作戰。
更重要的是,他們戰敗後便迅速撤退,令人難以追擊。
多年來,嬴天衡致力於培育優質戰馬,並成功研製出騎兵裝備三大件,隻待時機成熟便可揮師北上。
儘管匈奴近年屢遭打擊,但每到寒冬仍會大舉進犯,平時也不斷騷擾邊境。
嬴政一直懷有鏟除匈奴之誌,因暫停修築長城,反而使匈奴侵擾愈發頻繁。
麵對其"打不過就跑"的戰術,確實難以應對。
為此,嬴政與嬴天衡派遣人員詳細測繪匈奴地形圖,意圖直搗腹地,徹底解決邊患。
初春時節,殘雪未消。
大秦百姓已開始清理道路積雪,整修農具,放牧牲畜。
突然,厚重的號角聲劃破晨空,田間勞作的民眾紛紛抬頭。
北方山脈間,連綿百裡的烽火狼煙直衝天際。
這道自趙國時期就存在的警戒信號,已深深刻入大秦子民的記憶。
這是匈奴大規模入侵的標誌!
邊境百姓反應各異:有人緊握農具怒目而視;有人摟著孩子閉目祈禱;有人轉身回家取出兵器;更有熱血男兒拔刀長嘯,誓要建功立業。
駐邊將士迅速組織百姓撤離。
通往各城的道路上,扶老攜幼的難民絡繹不絕。
堅固的城牆、充足的糧草和守軍,給了他們最後的希望。
家園可重建,生命不能重來。
然而偏遠地區的百姓,此刻已來不及撤離。
眾人四散躲避,有的背著乾糧弓箭躲進深山,盼著戰事平息;有的聚在附近寨堡,準備抗擊匈奴進犯。
"他娘的,這群該殺的畜生,沒完沒了..."
"可不是嘛!一到這時候,北邊的蠻子就來犯邊..."
"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啥時候才算完?"
"你們說朝廷啥時候能把匈奴徹底鏟除?"
有人忍不住發問。
如今百姓倒不愁溫飽,餓不著肚子。
可年年匈奴來犯實在鬨心。
不是打不過,實在是匈奴馬快,又熟悉草原地形。
追進去反倒吃虧!
"誰知道呢?眼下也沒彆的法子。
匈奴打不過朝廷,搶完就跑,從不敢堂堂正正對陣,否則早被滅了!"
"不過我看也快到頭了。
咱們陛下和太子爺哪是肯吃虧的主?按兵不動這麼久,八成在憋大招呢!"
"說得在理。
等著瞧吧,朝廷遲早要收拾這幫畜生..."
......
喜歡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喚不良人請大家收藏:()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喚不良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