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午的時間,一份特殊的報告在幾個孩子的努力下誕生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報告的標題很簡單——《關於<我的學生不是廢物>一書社會影響力抽樣調查報告》。
排版甚至有些稚嫩。但內容卻很紮實。
第一部分是林天用程序生成的全國讀者反饋數據圖。餅狀圖顯示,超過95的反饋為正麵;詞雲圖裡“感謝”、“希望”、“改變”、“共鳴”等詞彙被放到了最大。
第二部分,是陳靜整理出的核心觀點摘要。她將所有正麵的故事歸納為“重建家庭溝通”、“點燃教師熱情”、“喚醒學生自信”等幾個板塊。
第三部分,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趙敏和李浩精選出的十個最具代表性的讀者真實故事,每一個故事後麵都附上了網絡鏈接和截圖,確保其真實性。
這份報告說它“業餘”,是因為它出自一群高中生之手。說它“專業”,是因為它所展現的調查深度和數據支撐。
報告完成了,可怎麼交到調查組手上又成了一個難題。
“直接送過去?”王昊提議,“就說是我們學生寫給領導的學習心得。”
“不行,”陳靜立刻否定,“太刻意了,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覺得我們是在示威。必須通過一個更正式的渠道。”
這時,趙敏忽然想到了一個人。
“王編輯!”她和陳靜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
對!出版社的王編輯!
她既是這本書的直接負責人,又是體製外的社會人士。由她出麵以“向主管部門彙報圖書社會反響”的名義,將這份報告遞交上去名正言順。
陳靜立刻撥通了王編輯的電話,將他們的想法和這份報告的內容彙報了一遍。
電話那頭的王編輯,在聽完之後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陳靜,你知道嗎?我做了一輩子編輯,第一次被作者的學生上了一課。你們這群孩子太了不起了。”
“把報告發給我。剩下的事交給我來辦!”
當天傍晚,當張副廳長和他的組員們還在為第二天的調查方向發愁時,他的秘書敲門進來,遞上了一份剛剛傳真過來的文件。
“廳長,這是一家出版社發來的,說是關於《我的學生不是廢物》一書的社會輿論反饋報告,指名要您親收。”
“出版社?”張副廳長皺了皺眉,心裡有些不悅,覺得這是出版方在向他施壓。他本想隨手扔在一邊,但秘書補充了一句:“他們說,這份報告的原始數據和案例,是由江城一中14班的學生們自己整理的。”
“什麼?”張副廳長愣住了。
他將信將疑地接過了傳真件。封麵上“業餘”的標題讓他忍俊不禁。
然而,當他翻開第一頁,看到數據圖表時,他的笑容凝固了。當他讀到第二頁,看到陳靜的觀點歸納時,他的表情變得嚴肅。
而當他讀到第三頁,看到那個來自西北貧困縣的物理老師的故事,看到批注“該案例有力地證明了,‘14班模式’的核心並非依賴於物質資源,而是教學理念的創新,具備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廣的可能性”時,他的手微微地顫抖了一下。
他一口氣讀完了整份報告。
許久,張副廳長抬起頭,然後將那份報告放在了桌子中央。
他緩緩地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輕聲說道:
“大家都看看吧,我們好像從一開始就搞錯了調查的方向……”
喜歡讓你帶個差班,你全員本科了?請大家收藏:()讓你帶個差班,你全員本科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