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副廳長揮了揮手示意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
而在隔壁等待的小會議室裡氣氛也同樣微妙。
王昊、趙敏、李浩相繼走了出來,每個人都像是剛打完一場硬仗。
“怎麼樣怎麼樣?那幫老狐狸沒為難你們吧?”王昊一出來就嚷嚷道。
“他們問了關於我家和助學金的事,”趙敏平靜地說,“我把該說的都說了。”
李浩則眼圈紅紅的沒說話,隻是對著大家重重地點了點頭。
“完了,”王昊一拍大腿,“我感覺我們好像光顧著防守了,淨是回答他們的問題太被動了!這幫人關起門來,指不定怎麼歪曲我們的意思寫一份對楊老師不利的報告上去呢。”
王昊這話糙理不糙。
是啊,調查組的權力太大了。他們掌握著定義權和解釋權。他們可以把楊老師的因材施教定義為“偏心”,把社會實踐定義為“不務正業”,把學生們的感恩定義為“個人崇拜”。你就算渾身是嘴也說不清。
因為他們調查的範圍始終局限在江城一中這個小小的校園裡。他們看到的是樹木,而不是森林。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他們想到了陳靜和林天。
“或許……我們可以主動一點。”
他們開始聯係起了陳靜。
陳靜分析道“他們站在一個理論視角批評楊老師的實踐是‘個案’、是‘不可複製’的。而我們所有的反駁都局限在14班這一個‘個案’裡。我們說得再好也隻是在證明這個‘個案’有多成功,卻無法反駁‘它不可複製’這個指控。”
林天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接口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們也要跳出江城一中,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證明楊老師的模式是可以複製的,而且已經在彆的地方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沒錯!”陳靜重重地點頭,“我們要證明的不是楊老師有多好,而是他的書,他的理念,對全國千千萬萬和我們一樣的普通學生、普通家庭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個思路點醒了眾人。
王昊興奮得一拍手:“高啊!靜姐!這不就是‘用魔法打敗魔法’嗎?他們跟我們講宏觀,我們就給他們看一個更大的宏觀!釜底抽薪啊!”
計劃有了,分工立刻明確了。
陳靜打開筆記本電腦,熟練地登錄“家有神獸”、“杏壇雜談”等幾大論壇,開始地毯式搜索所有與《我的學生不是廢物》相關的帖子。
林天則發揮他的技術優勢,直接寫了幾段簡單的爬蟲腳本,設定了“楊明宇”、“14班模式”、“感謝”、“改變”等幾十個關鍵詞,讓程序自動去抓取全網的相關評論和文章。
“太慢了,”林天一邊敲著代碼,一邊對正在手動翻頁的陳靜投去鄙視眼神,“你這樣找到天黑也看不完。看我的,五分鐘,給你抓取三萬條相關數據,還能自動進行初步的情感分析,正麵、負麵、中性,一目了然。”
王昊看得目瞪口呆:“我靠,老林,你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黑客?”
林天淡淡地說:“這隻是最基礎的數據抓取,離黑客還差了十萬八千裡。你要是想學,高考後我可以教你。”
趙敏和李浩也沒閒著。他們負責閱讀和篩選。林天的程序可以抓取數據但無法理解數據背後的情感。他們倆的任務就是從成千上萬條信息中,找出那些真實、感人、有代表性的故事。
結果是驚人的。
他們發現,在遙遠的西北一個貧困縣的中學裡,一位年輕的物理老師讀了楊老師的書後模仿,在自己那個平均分隻有30多分的班裡,成立了“物理興趣小組”,期末考試,他們班的物理及格率突破到了兩位數。那位老師在帖子裡寫道:“感謝楊明宇老師,他讓我這個差點放棄的老師重新看到了光。”
他們發現,在南方一個富裕的城市裡,一位事業有成的父親在讀了“王昊案例”後,反思自己對兒子的“金錢教育”。他放棄了一個周末的高爾夫球局,陪兒子拚了一下午的高達模型。他在論壇裡寫道:“我兒子看我的眼神都變了。謝謝楊老師,他讓我明白,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在陪伴孩子的時間上。”ax版”的女生,因為同樣的原因厭學。看了書後,她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天背十個化學方程式就獎勵自己十分鐘的化妝時間。現在,她已經是班裡的化學課代表。
……
這樣的故事成百上千。
它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家庭。故事的主角是千千萬萬個普通的老師、家長和學生。但他們都在讀了同一本書後,生活發生積極的改變。
這些零散的故事彙集在一起證明了楊明宇的教育理念,絕不是什麼“不可複製的個案”,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想。它不是“雞湯”,它是一泓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