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永寧城,金黃的銀杏葉鋪滿了青石板街道。
楚驍站在實學講堂的窗前,望著院內專注學習的學子們,心中既感欣慰又覺責任重大。
教育改革的初步成功,讓這座邊陲小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inteectua火力。
“楚先生,新一批的算術教材已經抄寫完畢。”講堂的助教捧著厚厚一疊手抄本,臉上卻帶著愁容,“但是紙張和筆墨費用超出了預算,而且抄寫速度太慢,很多學子還在等待課本。”
楚驍接過那些用工整小楷抄寫的教材,心中一動。
在這個知識被少數人壟斷的時代,書籍的稀缺與昂貴是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礙。
他回憶起前世那些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印刷術,正是打破知識壟斷的關鍵。
“如果我們有一種方法,能快速複製書籍,成本隻有手抄的十分之一...”楚驍喃喃自語,眼中閃過興奮的光芒。
助教疑惑地問:“楚先生說的是雕版印刷嗎?但那成本也很高,而且費時費力...”
“不,不是雕版。”楚驍微笑道,“是一種更先進的技術——活字印刷。”
當晚,楚驍徹夜未眠,在燈下繪製活字印刷的技術圖紙。
他設計了一套簡易的泥活字製作工藝和排版印刷方法,適合當下條件實施。
第二天,楚驍召集實學講堂的工匠學員,開始秘密研製活字印刷技術。
“我們要用黏土製作一個個單獨的字模,燒製成型後,可以隨意組合排版。”楚驍向工匠們解釋原理,“排版完成後塗墨印刷,印完拆版,字模可重複使用。”
工匠們聽得目瞪口呆:
“這...這可能嗎?”
“每個字都能單獨移動?太神奇了!”
“若是成功,一本書的成本將大大降低!”
試驗過程並不順利。第一批泥活字燒製時大量開裂;油墨調配不當,印刷模糊;排版工具體驗不佳...但楚驍和工匠們堅持不懈,一次次改進工藝。
一個月後,第一本活字印刷的《算術入門》終於問世。
雖然質量遠不如後世印刷品,但字跡清晰可辨,最重要的是成本僅為手抄本的十分之一。
楚驍決定在實學講堂內小範圍試用活字印刷教材,同時繼續改進技術。
他沒有立即公開這項發明,深知這將會引起更大的風波。
......
然而,秘密很快被泄露。
一個工匠學員在酒醉時向書商親戚透露了活字印刷的秘密,消息迅速傳開。
最先感到威脅的是永寧城的抄書匠和書商們。
“什麼?一本書隻要十分之一的成本?”
“這還讓我們怎麼活?”
“必須阻止這個楚驍!”
很快,幾十名抄書匠和書商聚集在知府衙門前請願,要求禁止活字印刷技術。
“大人!楚驍這是要斷我們的生路啊!”
“千百年來,書籍都是手抄傳承,這是祖宗之法!”
“那些機械印出來的書沒有靈魂,是對聖賢的褻瀆!”
趙知府麵對請願,十分為難。
一方麵理解抄書匠的擔憂,另一方麵又見識過楚驍諸多發明的益處。
楚驍被傳喚到衙門時,看到了群情激憤的場麵。
他平靜地對眾人說:“諸位,活字印刷不是為了取代手抄,而是為了讓更多書籍得以傳播,讓更多貧寒學子讀得起書。”
一個老抄書匠激動地說:“說得輕巧!書價大跌,我們這些靠抄書為生的人吃什麼?”
楚驍早有準備:“新技術會創造新機會。
活字印刷需要排版工、印刷工、裝訂工,更需要內容創作者。
諸位精通文字,正可轉型做校對、編輯等工作,收入未必減少。”
部分抄書匠開始動搖,但仍有不少人堅持反對。
就在這時,實學講堂的學子們聞訊趕來聲援楚驍:
“楚先生是為我們貧寒學子著想!”
“書價昂貴,我們根本買不起多少書!”
“知識不應該被壟斷!”
兩派在衙門前激烈爭論,趙知府不得不宣布休庭再議。
......
當晚,楚驍在實學講堂召開緊急會議。李
大夫、幾位開明士紳和工匠學員齊聚一堂。
“活字印刷的消息已經傳開,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楚驍神色凝重,“這不僅是一場技術之爭,更是知識傳播權之爭。”
李大夫撚須沉思:“楚公子所言極是。知識壟斷千年,如今終於有了打破的可能,這必將觸動許多人的利益。”
一個工匠學員擔憂地問:“楚先生,我們還要繼續嗎?那些人看起來很憤怒...”
楚驍堅定地說:“必須繼續!但不是硬碰硬。我有個計劃...”
第二天,楚驍主動拜訪了抄書匠行會的會長,一位七十高齡的老先生。
“周老先生,晚輩今日特來請教。”楚驍態度謙恭。
周老先生冷著臉:“若是來說那活字印刷之事,就請回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楚驍不慌不忙地取出一本精美的手抄本:“這是晚輩特意請人抄寫的《詩經》,用的是最好的紙墨。無論活字印刷如何發展,手抄藝術的價值永遠不會被取代。”
周老先生麵色稍緩。
楚驍繼續說:“活字印刷針對的是普及讀物,而珍貴典籍、書法作品仍然需要大師手抄。更何況,活字印刷的推廣會讓更多人識字讀書,對手抄精品的需求反而可能增加。”
接著,楚驍提出了一個合作方案:由實學講堂培訓抄書匠轉型做排版、校對工作,並聘請最好的抄書匠為特聘講師,傳授書法藝術。
周老先生沉思良久,終於點頭:“楚先生確實是為大局著想。老朽可以支持,但行會內反對聲浪仍大...”
楚驍深知,要真正獲得支持,必須讓更多人看到活字印刷的好處。他決定舉辦一場公開演示會。
......
三日後,在知府衙門的監督下,活字印刷公開演示會在實學講堂舉行。
楚驍當場演示了從製字、排版到印刷的全過程,並展示了成品書籍。
最令人震撼的是價格對比:一本手抄《千字文》需200文錢,而活字印刷的隻需20文錢。
許多貧寒學子和家長看到這個價格,激動不已:
“天啊!這麼便宜!”
“我家孩子終於能買得起書了!”
“楚先生真是功德無量!”
就連一些士紳也開始動搖:“若真如此,寒門子弟讀書機會將大增,於國於民都是好事啊。”
演示會後,輿論開始轉向。
趙知府見狀,順勢宣布:允許活字印刷技術在官府監督下有限使用,主要用於普及讀物印刷,珍貴典籍仍以手抄為主。
這一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爭議。
楚驍立即著手建立第一家活字印刷工坊,並優先招聘抄書匠子弟做排版工。
......
然而,反對勢力並未就此罷休。
以賈貴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暗中策劃著更陰險的破壞行動。
“活字印刷若是推廣,知識傳播加速,我們的地位將受威脅。”一個保守士紳憂心忡忡。
賈貴冷笑:“放心,我已經找到了對付他的方法。”
幾天後,市麵上突然出現大量粗製濫造的“活字印刷本”,字跡模糊,錯漏百出。同時有謠言說這些劣質書都出自楚驍的工坊。
更陰險的是,有人偷偷在實學講堂的印刷品中加入“違禁內容”,然後向官府舉報。
一時間,楚驍再次陷入危機。
工坊被查封,剛剛起步的活字印刷事業麵臨夭折。
關鍵時刻,楚驍沒有慌亂。
他首先公開澄清劣質書並非自家工坊產品,並邀請專家鑒定;其次徹查內部,找出被安插的奸細;最後主動邀請官府監督整個印刷過程。
真相大白後,公眾對活字印刷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趙知府也看到了這項技術的潛力,決定由官府直接投資擴大工坊規模。
......
轉年春天,活字印刷的威力開始顯現。
書價大幅下降,許多貧寒學子終於買得起書;知識傳播速度加快,實學講堂的教材得以迅速推廣;甚至開始有民間小報出現,信息流通前所未有地活躍。
最讓楚驍欣慰的是,一些偏遠鄉村的私塾先生來信說,因為書價下降,他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讀物,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巡撫大人視察永寧時,特意參觀了印刷工坊。
看著一排排整齊的字模和快速印刷的機器,他感歎道:“楚推廣使又創奇跡!此技術若推廣全國,教化大興指日可待!”
楚驍謙遜回應:“大人過譽了。活字印刷隻是工具,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能傳播的知識。”
在巡撫的支持下,活字印刷技術開始向全省推廣。
楚驍特意編寫了《印刷術教程》,無私公開所有技術細節,讓各地都能自行建立印刷工坊。
......
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楚驍站在擴大後的印刷工坊前,看著一車車書籍運往各地,心中充滿感慨。
知識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都大大提升,教育改革有了更強有力的支撐。
但他知道,這隻是開始。
活字印刷的普及將會帶來更深遠的社會變革——信息流通加速,民智開啟,傳統權力結構受到挑戰...前路必將更加艱難。
“少爺,如今各地都來學習印刷技術,您可是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啊!”忠伯興奮地說。
楚驍卻神色平靜:“忠伯,技術隻是手段,真正的變革在於人的思想。我們的路還很長。”
他心中清楚,隨著知識傳播的加速,將會麵臨更多的意識形態衝突和權力挑戰。
舊有的知識壟斷和思想控製不會輕易放棄陣地,思想的解放必將伴隨著激烈的鬥爭。
但看著滿載書籍的車輛駛向遠方,想象著無數人因此能夠讀到以前不敢想象的書籍,楚驍心中充滿堅定。
無論前路如何艱難,他都將沿著這條知識傳播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這就是他穿越到這個時代的使命,也是他存在的意義。
夕陽西下,楚驍的目光越過永寧城,望向更遠的遠方。
在他的心中,一個更加宏大的知識傳播藍圖正在緩緩展開,將給這個世界帶來更深遠的變革。
初冬的永寧城,寒風開始呼嘯。
楚驍站在印刷工坊外,看著滿載書籍的車輛駛向遠方,心中充滿欣慰。
活字印刷的推廣,讓知識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實學教育的理念也隨之擴散到更遠的地方。
“少爺,布莊的賬本送來了。”忠伯捧著幾本賬簿,臉上卻帶著愁容,“這個月又虧損了,布料價格被新開的幾家布莊壓得太低。”
楚驍接過賬簿,心中一動。楚家布莊是父母留下的產業,雖然規模不大,但一直是主要經濟來源。
如今在競爭中日漸衰落,確實需要變革。
他回憶起前世見過的紡織技術革命——飛梭、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這些發明曾經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這個手工業時代,紡織技術的革新必將帶來巨大影響。
“忠伯,如果我們有一種方法,能讓織布效率提高數倍,成本大幅降低...”楚驍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
忠伯疑惑地問:“少爺說的是更好的織機嗎?但織造手藝世代相傳,哪是那麼容易改進的?”
“不隻是改進,是革新。”楚驍微笑道,“一種全新的紡織技術。”
當晚,楚驍徹夜未眠,在燈下繪製新型紡織機械的圖紙。
他設計了一套簡易的飛梭織布機和多錠紡紗機,適合當下條件製作和使用。
第二天,楚驍召集實學講堂的工匠學員,開始秘密研製新式紡織機械。
“我們要改進織布機的梭子,讓它能夠快速來回穿梭。”楚驍向工匠們解釋原理,“還要改進紡紗機,讓一個人能同時操作多個紗錠。”
工匠們聽得目瞪口呆:
“這...這可能嗎?”
“梭子自己穿梭?太神奇了!”
“若是成功,織布效率將大大提高!”
試驗過程困難重重。
飛梭的軌道設計不合理,經常卡住;多錠紡紗機的傳動係統故障頻發;工人們不適應新操作方式...但楚驍和工匠們堅持不懈,一次次改進設計。
一個月後,第一台飛梭織布機和多錠紡紗機終於試製成功。
雖然遠不如後世機械精密,但效率確實比傳統工具提高了三倍有餘。
楚驍決定先在楚家布莊小範圍試用新機械,同時繼續改進技術。
他沒有立即公開這項發明,深知這將會引起更大的風波。
......
然而,秘密很快被泄露。一個工匠學員在酒醉時向織工親戚透露了新式紡織機械的秘密,消息迅速傳開。
最先感到威脅的是永寧城的織工和布商們。
“什麼?效率提高三倍?”
“這還讓我們怎麼活?”
“必須阻止這個楚驍!”
很快,幾十名織工和布商聚集在知府衙門前請願,要求禁止新式紡織機械。
“大人!楚驍這是要斷我們的生路啊!”
“千百年來,織造都是手工操作,這是祖宗之法!”
“那些機械織出來的布沒有靈魂,是對手藝的褻瀆!”
趙知府麵對請願,十分為難。
一方麵理解織工們的擔憂,另一方麵又見識過楚驍諸多發明的益處。
楚驍被傳喚到衙門時,看到了群情激憤的場麵。
他平靜地對眾人說:“諸位,新式紡織機械不是為了取代手工,而是為了提高效率,讓更多人穿得起實惠的布料。”
一個老織工激動地說:“說得輕巧!效率提高,布價下跌,我們這些靠織布為生的人吃什麼?”
楚驍早有準備:“新技術會創造新機會。
紡織效率提高後,需要更多原料供應、布料染色、成衣製作等配套產業。
諸位精通紡織,正可轉型做技術指導、質量檢驗等工作,收入未必減少。”
部分職工開始動搖,但仍有不少人堅持反對。
就在這時,實學講堂的學子們和普通百姓聞訊趕來聲援楚驍:“楚先生是為我們百姓著想!”
“布價昂貴,我們根本穿不起新衣!”
“技術進步不應該被阻擋!”
兩派在衙門前激烈爭論,趙知府不得不宣布休庭再議。
......
當晚,楚驍在實學講堂召開緊急會議。
李大夫、幾位開明士紳和工匠學員齊聚一堂。
“紡織機械的消息已經傳開,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楚驍神色凝重,“這不僅是一場技術之爭,更是產業發展方向之爭。”
李大夫撚須沉思:“楚公子所言極是。手工紡織千年,如今終於有了革新可能,這必將觸動許多人的利益。”
一個工匠學員擔憂地問:“楚先生,我們還要繼續嗎?那些人看起來很憤怒...”
楚驍堅定地說:“必須繼續!但不是硬碰硬。我有個計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