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外的龍首原,原本荒蕪的坡地如今成了熱鬨的工地。數千名礦工、工匠在此安營紮寨,日夜不停地開挖鐵礦、搭建熔爐,鐵錘敲打聲、礦石碎裂聲、風箱拉扯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一片沸騰的鐵色交響。這是天宇接管關中鹽鐵後,下的第一盤大棋——擴大鐵礦開采規模,為長安兵器工坊提供充足原料。
“將軍,這龍首原的鐵礦儲量,比北地郡還多三成!”負責勘探的老礦工捧著礦石樣本,激動得手都在抖,“而且礦石含鐵量高,煉出的鋼又硬又韌,最適合造兵器!”
天宇拿起礦石,在陽光下看了看,斷麵泛著銀白色的光澤,確是優質鐵礦。他當即拍板:“在此處開挖十個主礦洞,二十個輔礦洞,每月開采量定在兩千石,專供兵器工坊!”
為了確保開采效率,他從蜀地、邊郡調來了五十名經驗豐富的礦工頭領,傳授“分層開采法”——先探明礦脈走向,再按層次開挖,既安全又能提高出礦率。“以前秦廷挖礦靠蠻勁,咱們靠巧勁。”天宇對礦工們道,“每挖三尺,就要用木料支撐礦洞,誰要是省了這步,立刻革職!”
安全措施到位,礦工們沒了後顧之憂,開采進度大大加快。第一個月就出礦一千八百石,雖未達預期,卻已遠超秦末時期的產量。礦石運出礦洞後,立刻被送到新建的熔爐區——那裡矗立著二十座改良後的“秦式高爐”,爐體比傳統熔爐高一丈,用耐火磚砌成,能承受更高溫度。
老工匠鄭國帶著徒弟們守在熔爐旁,指揮著工匠們添炭、鼓風。他改良了“灌鋼法”,將生鐵、熟鐵按精確比例混合,再用皮囊鼓風增溫,煉出的鋼不僅堅韌,還大大縮短了鍛造時間。“以前煉百斤鋼要三天,現在一天就能成!”鄭國抹著臉上的煙灰,笑得露出豁牙。
鐵水奔流的場景成了龍首原最壯觀的景象。通紅的鐵水從爐口湧出,順著凹槽流入模具,冷卻後變成一塊塊鋼坯,再由鍛打工匠反複捶打,去除雜質。負責鍛打的都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他們光著膀子,掄著鐵錘,每一次敲打都震得地麵發顫,鋼坯在他們手中漸漸變成兵器的雛形。
為了保證原料供應不脫節,天宇讓人在礦場與熔爐間修了一條軌道,用馬拉著鐵車運輸礦石,比人力搬運效率提高五倍。軌道旁還修了驛站,供工匠、礦工休息,驛站裡的鐵鍋永遠燒著熱水,餓了有現成的乾糧,累了能喝上熱湯。
“將軍把咱們當人看,咱就得拿出真本事。”一個鍛打工匠掄著鐵錘,對同伴道,“聽說這鋼是給前線士兵造兵器的,咱多打一分勁,他們在戰場上就多一分勝算!”
擴采增爐的成效很快顯現。第二個月,龍首原鐵礦出礦兩千二百石,超額完成任務;熔爐區每月能產鋼一千五百斤,其中一級鋼占三成,足夠供應長安衛戍部隊和輕騎營的需求。
消息傳到滎陽,劉邦正愁楚軍兵器精良,聽聞關中鐵器產能大增,當即下令:“讓天宇每月送五千柄環首刀、三千支箭簇到前線!有了這些,看項羽還能囂張多久!”
天宇接到命令後,立刻調整生產計劃,將龍首原的一級鋼優先供應前線。他在給劉邦的奏報中寫道:“三月之內,必讓前線士兵人手一柄精鋼刀,一支破甲箭。”
站在龍首原的高坡上,天宇望著日夜不熄的熔爐火光,聽著此起彼伏的鍛打聲,心中充滿了力量。這些奔流的鐵水,不僅在鑄造兵器,更在鑄造大漢的底氣——有了充足的鋼鐵,何愁楚軍不平,天下不定?
喜歡秦末龍旗請大家收藏:()秦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