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的空氣清冽,帶著鬆林與湖泊的味道。論壇地點設在森林環抱的一座極簡主義風格的會議中心,巨大的玻璃幕牆將自然光引入室內,與會者皆是衣著低調、眼神中透著精明與遠見的各行業巨頭——他們不直接購買技術,但他們決定著未來組織發展的方向與資源投入。
林微光和david的演示被安排在論壇第二天下午,一個容易讓人感到疲倦的時段。這並非壞事,如果“普羅米修斯”能在這種時刻抓住這些見多識廣的決策者的注意力,其說服力將不言而喻。
上台前,david最後檢查了一遍耳麥和翻頁器,對林微光低語:“記住,我們賣的不是技術,是‘組織潛能釋放的解決方案’。”
林微光點了點頭。她今天選擇了一件剪裁優雅的深藍色連衣裙,專業而不失親和力。她不再是那個隻專注於數據和原理的工程師,而是“普羅米修斯”理念的闡述者與價值的傳遞者。
演示開始。
林微光沒有急於展示複雜的係統圖或微觀生理數據。她首先拋出了一個所有管理者都深有感觸的問題:“在座的各位,每年投入多少資源用於對抗員工的倦怠、提升跨部門協作的效率、以及激發那些能帶來突破性增長的‘靈光一閃’?”
台下許多人不自覺地坐直了身體。
“傳統的解決方案——培訓、團建、優化流程——當然有效,但它們往往觸及的是表層。”林微光話鋒一轉,“我們是否想過,員工每天置身其中至少八小時的‘空間環境’本身,可能是一個被我們忽略的、卻潛力巨大的杠杆?”
她引用了論壇前一天幾位演講者提到的數據——知識工作者在“心流”狀態下的產出效率是平常的5倍,而現代辦公環境的各種乾擾使其難以進入和維持這種狀態。
“那麼,是否存在一種環境,能夠主動地、不著痕跡地幫助人們更容易地進入並維持專注、協作或放鬆的狀態?”她提出了核心問題。
這時,她才切入“普羅米修斯”。但她展示的不是場發生器,而是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對比場景動畫:
·一個開放辦公區,在“普羅米修斯”係統介入前後,匿名化的聲學傳感器數據和員工自我報告的專注度評分變化。
·一個團隊協作空間,在特定“場”激活後,通過非接觸式傳感器捕捉到的成員間非語言交流同步性提升,以及後續產出的方案創意度評分。
·一個靜息艙,展示使用前後使用者的心率變異性hrv)和腦波α波變化,數據旁邊附注著類似效果的冥想課程或高端水療所需的時間與成本對比。
所有的數據,都被巧妙地“翻譯”成了管理者熟悉的語言——效率提升百分比、健康風險降低指標、替代方案的成本節約額。
david適時接棒,用清晰的語言闡述了“普羅米修斯”的模塊化架構、分級服務承諾以及基於價值實現的彈性定價模型。她強調,這不是一次性的硬件采購,而是對組織人力資本進行的、可持續的、可衡量的戰略性投資。
整個演示過程,林微光和david配合默契,一個負責構建認知和展示價值,一個負責打消顧慮和明確路徑。她們沒有回避初期投入較高的問題,而是用長期價值、員工留存率提升、創新成果增加等更宏大的敘事來平衡。
演示結束,會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隨即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提問環節的問題,不再是質疑技術的可行性,而是聚焦於具體的部署周期、與現有辦公係統的集成、以及如何定製化地衡量不同組織的roi。
林微光和david一一作答,從容而專業。
當她們終於從圍攏過來的與會者中脫身時,周景明快步走來,低聲對林微光說:“林小姐,陸總來了。”
林微光一怔,順著周景明示意的方向看去。在會場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陸時硯坐在一張單人沙發上,手中端著一杯水,正與論壇的主辦方主席低聲交談著。他似乎感覺到了她的目光,談話間隙,抬眼望了過來。
隔著喧鬨的人群,他的目光沉靜依舊,但林微光卻清晰地捕捉到,那冰封的眼底深處,似乎掠過一絲極淡的、類似於“認可”的微光。他沒有像在“光之繭”那樣給予直接的肯定,但這短暫的目光交彙,已勝過千言萬語。
他來了。在她第一次以商業引領者身份登上國際舞台的時候,他親自來了。不是為了乾預,更像是一種無聲的見證。
就在這時,david輕輕碰了碰她的手臂,示意她看手機。屏幕上是一條剛剛推送的行業快訊:
「蘇氏集團宣布,其‘生命繭房’概念已獲得某國際連鎖高端酒店的初步采納意向,將用於升級其行政酒廊及套房。」
對手也在加速落地,選擇了更容易被大眾理解的酒店行業作為突破口。
林微光收起手機,臉上沒有任何波瀾。她再次看向陸時硯所在的方向,但他已經不在那裡了,仿佛他的出現隻是為了確認某種東西。
她轉向david,眼神明亮而堅定:“效果達到了。接下來,就是把這些意向轉化為真正的訂單。”
北歐森林的暮色開始降臨。
“普羅米修斯”的價值主張,第一次在真正屬於它的戰場上,發出了清晰而有力的回響。
而這回響,正以驚人的速度,向著更廣闊的商業世界擴散開去。
喜歡星光偏要吻煙台請大家收藏:()星光偏要吻煙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