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樣板的成功並未讓林微光有絲毫喘息。競標日期迫在眉睫,“鏡廊”方案需要從概念驚豔落地為可實施、可計算的完整設計。這意味著更繁複的結構計算、機電一體化設計、造價估算,以及應對評委可能提出的任何刁鑽問題。
壓力從四麵八方擠壓而來。陳設計師的要求已近乎苛刻,每一個數據都必須有據可查,每一個節點都必須有備用方案。林微光感覺自己像一根被繃到極致的弦,在“境域設計”冰冷高效的玻璃迷宮裡,日夜不休地燃燒。
而陸時硯,依舊是那座移動的冰山。他偶爾會出現在事務所,與合夥人商討其他項目,每一次都如同精密儀器劃過既定軌道,與她的世界平行,絕無交集。他甚至不曾再瞥一眼她工位上那日益堆積如山的模型和圖紙。
隻有那些經由周景明之手、精準投遞到她工作路徑上的“工具”和“信息”,證明著那道無形的關注依然存在。有時是一份關於類似複雜幕牆係統的荷載計算案例,有時是某個國際評委過往評審傾向的分析摘要,不著痕跡,卻總在她遇到瓶頸時出現。
這天深夜,林微光麵對一個棘手的結構問題——如何讓那些可動的鏡麵玻璃隔斷在承受自重和可能的外部荷載時,保持極高的平麵度和角度調節精度,同時隱藏所有複雜的驅動和支撐構件?傳統的框架會破壞空間的純粹性。
她嘗試了數種結構方案,軟件模擬均顯示存在局部應力集中或變形超限的風險。疲憊和焦躁如同蟻群,啃噬著她的耐心。她靠在椅背上,閉上乾澀的眼睛,幾乎能聽到自己神經纖維即將斷裂的聲音。
就在她幾乎要被挫敗感淹沒時,內部通訊軟件再次閃爍。又是周景明。這次沒有鏈接,隻有一句簡短的話和一張極其簡潔的草圖掃描件。
「古根海姆博物館,螺旋坡道,懸挑結構,無柱空間。或可參考其力流傳遞與視覺消隱思路。」
那張草圖線條淩厲,顯然是陸時硯的手筆。上麵寥寥數筆,勾勒出古根海姆標誌性的螺旋形態,但在幾個關鍵承重部位,用紅色的細線標注了力流的傳遞路徑,並在一旁空白處,寫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微分方程,似乎是描述某種曲麵殼體在特定邊界條件下的應力分布。
沒有直接答案,隻是一個提示,一個思考方向的拋磚引玉。
林微光如同被一道閃電劈中混沌的腦海。古根海姆!那個將結構完美融入空間敘事、以中心核心筒懸挑出巨大無柱展覽空間的經典案例!她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隔斷本身的結構上,卻忽略了可以借鑒這種“中心支撐,周邊懸挑”的宏觀思路!
她立刻重新調出整體空間模型,嘗試將所有的驅動和支撐係統整合到一個精心設計的、位於空間中央或邊緣的“服務核”中,從這個核心伸出極細、高強度複合材料製成的懸臂,如同樹木的枝乾,輕盈地“托舉”起那些鏡麵隔斷。將複雜的力學問題,轉化為一個整體空間的結構策略。
靈感如同開閘洪水,她徹夜未眠,瘋狂地完善這個新思路,進行模擬計算。結果顯示,不僅結構可行性大增,整個空間的視覺效果也因此變得更加純粹、更具震撼力——那些懸浮的、仿佛失去重力的鏡麵隔斷,更能強化“邊界虛幻”的主題。
第二天,當她頂著濃重的黑眼圈,但眼神晶亮地向陳設計師彙報這個全新的結構整合方案時,連一向嚴苛的陳設計師也沉默了半晌,最終緩緩吐出一句:“這才像個能拿去競標的東西。”
肯定的背後,是更加繁重的工作量。新的結構方案意味著所有相關的圖紙、計算書、甚至效果圖都需要調整。林微光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下去。
競標前三天,最終的彙報演練在事務所最大的會議室進行。所有合夥人、項目核心成員到場,氣氛凝重。林微光是概念和技術深化的主彙報人之一。
她站在演示屏前,深吸一口氣,開始陳述。從文化溯源到空間體驗,從參數化生成邏輯到新型材料的突破,再到那巧妙借鑒經典、又將結構徹底消隱於無形的核心構思……她講得投入,邏輯清晰,語言帶著一種被知識和信念淬煉過的力量。
她能感覺到台下那些資深建築師和合夥人目光中的變化,從審視到專注,再到難以掩飾的欣賞。
然而,就在她展示最終的整體結構爆炸圖時,一個一直沉默的年長合夥人,也是事務所的技術權威之一,扶了扶眼鏡,提出了一個極其尖銳的問題:
“林小姐,你的中心服務核與懸臂係統的構思很精妙。但是,你如何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比如強風或輕微地震荷載下,這些細長懸臂末端的鏡麵隔斷不會產生有害的振動或共振?這些隔斷既是結構部件,也是精密的光學部件,微小的晃動都可能破壞預期的鏡麵反射效果,甚至導致結構疲勞損傷。你的模擬報告裡,似乎沒有充分考慮到這種多物理場耦合的動力響應問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這是一個非常專業且切中要害的問題,直指方案可能存在的致命軟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微光身上。
林微光的心猛地一沉。這個問題,她確實考慮過,也做了初步的阻尼減振設計,但正如這位合夥人所言,複雜環境下的動力響應模擬極其困難和耗時,她之前的分析確實不夠深入和充分。
她張了張嘴,試圖用已有的分析數據和優化措施進行解釋,但話語在對方冷靜而專業的目光下顯得有些蒼白。她能看到陳設計師微微蹙起的眉頭,以及蘇曼妮嘴角那幾乎抑製不住上揚的弧度。
就在她感到冷汗即將浸濕後背時,會議室的門被輕輕推開。陸時硯走了進來,他似乎剛從另一個會議中抽身,手裡還拿著一個平板電腦。他沒有看任何人,徑直走到會議桌旁的空位坐下,仿佛隻是例行旁聽。
那位提問的合夥人見到他,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但問題依然懸在空中,等待解答。
陸時硯低頭快速瀏覽了一下自己平板上的文件,然後抬起頭,目光平靜地看向那位合夥人,也順便將林微光從聚焦的視線中心解救了出來。
“李工的問題非常關鍵。”陸時硯開口,聲音一如既往的冷靜,聽不出任何情緒偏向,“關於這類柔性懸臂末端的動力控製,我們集團投資的一家瑞士實驗室,最近在航天器太陽能帆板的振動抑製技術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他們采用了一種基於壓電材料和主動控製算法的混合阻尼技術,可以實現對特定頻率範圍內微振動的精準、快速抵消。”
他邊說,邊在平板上操作了幾下,通過會議室的大屏幕,共享了一份極其簡要的技術說明和一組核心性能曲線圖。
“這項技術目前成本較高,但用於此類關鍵部位、小麵積的應用,在競標階段作為技術儲備和解決方案展示,是可行的。相關資料和實驗室聯係方式,我可以讓周景明稍後提供給項目組。”他語氣平淡,仿佛隻是在介紹一個與己無關的技術選項。
他並沒有直接回答李工的問題,而是提供了一個更前沿、更具說服力的解決路徑,直接將問題的層次拔高,化被動為主動。
李工看著屏幕上的數據,眼中閃過驚訝和濃厚的興趣,他仔細詢問了幾個技術細節,陸時硯均對答如流,精準而簡潔。
最終,李工點了點頭,臉上的嚴肅化為了滿意:“如果能有這樣的技術兜底,那這個結構方案的風險就可控了。陸總提供的這個信息非常及時。”
危機再次被化解於無形。
林微光站在台上,看著台下那個依舊麵無表情、仿佛隻是完成了一次例行技術交流的陸時硯,心中翻湧著驚濤駭浪。他總是在她最需要的時候,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用最冷靜的姿態,為她架起通往對岸的橋。
他從未說過一句鼓勵的話,卻用行動一次次為她掃清障礙。
他劃下清晰的界限,卻又在界限之外,構築了一道無聲而堅固的屏障。
彙報演練繼續進行,後續的問題都變得相對溫和。結束後,眾人陸續離開。林微光收拾著材料,感覺手腳還有些發軟。
陸時硯是最後一個起身的。他經過她身邊時,腳步沒有絲毫停頓,如同掠過一陣冷風。
隻有一句極低、極快,幾乎消散在空氣裡的話,精準地飄入她的耳中:
「最後三天,穩住。」
林微光猛地抬頭,隻看到他冷硬挺拔的背影消失在會議室門口。
穩住。
簡簡單單兩個字,沒有任何溫度,卻像一塊投入她心湖的巨石,激起了萬丈波瀾。她握緊了拳頭,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這場無聲的博弈裡,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她,也絕不會讓他失望。
喜歡星光偏要吻煙台請大家收藏:()星光偏要吻煙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