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遠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同情換不來幫助,價值才是底氣
村裡的小王總愛“賣慘”——跟鄰居說“自己沒工作,家裡快揭不開鍋了”,跟朋友說“沒人願意幫我,活得真難”,以為能換來“同情和幫助”。可結果呢?鄰居躲著他怕被借錢,朋友嘴上安慰,卻從不說“幫他找工作”,甚至有人背後說“他就是懶,不值得幫”。
而隔壁的小李,哪怕失業了,也從“不暴露脆弱”——他跟人說“最近在考察項目,想自己做點小生意”,還主動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有人覺得“小李有想法、有行動力”,反而主動給他介紹資源,最後他開了家小超市,生意還不錯。周老栓說:“人和人之間的核心是‘價值交換’,沒人會因為‘同情’損害自己的利益幫你。你越宣揚‘自己沒價值’,越沒人願意靠近;隻有展現‘你有潛力、有利用價值’,彆人才可能給你機會。”
2、隻有和精神狀態相似的人之間,關係才能加深:三觀不同難相融,同頻才會同行
鎮上的小芳喜歡“讀書、做手工”,認識了同樣愛“安靜做事”的小麗——兩人能一起聊喜歡的書,一起研究手工技巧,哪怕不說話,各做各的事也很舒服,關係越走越近。
而她之前認識的小張,喜歡“喝酒、打麻將”,總拉小芳“一起玩”,小芳不感興趣,小張還說“你太悶了,沒意思”,兩人沒聊幾次就沒了聯係。周老栓說:“人是‘過去經曆、家庭背景、教育’的總和,精神狀態不同,三觀、喜好也會天差地彆。你沒法改變彆人的想法,也彆指望‘相處久了就能合拍’——同頻的人,一眼就能互相吸引;不同頻的人,再勉強也走不近。感覺不喜歡,就離遠點,他身上一定有你討厭的、無法兼容的特質。”
3、過分依賴彆人,就會被利用:依賴失主動權,靠己才穩
村裡的小趙總“依賴朋友”——找工作讓朋友幫忙介紹,做小生意讓朋友幫忙出主意,甚至賺了錢也“聽朋友的,把錢投進他推薦的項目”。結果朋友推薦的工作“又累又沒前途”,投資的項目也“是騙局”,小趙不僅虧了錢,還被朋友拉黑了。
小趙後悔地說:“把人生押在彆人身上,就像把房子建在沙子上,彆人一撤,我就塌了。”周老栓說:“依賴會讓你失去‘判斷和主動權’,彆人看似‘幫你’,其實可能在利用你的信任——一旦涉及利益,他隨時會犧牲你。你的財富、經驗,必須建立在‘自己可控’的基礎上,靠誰都不如靠自己,隻有自己強,才不怕被人算計。”
4、越是執著,越會讓彆人遠離你:執著失鬆弛感,瀟灑才吸人
村裡的小李喜歡同村的姑娘,總“執著地糾纏”——每天給姑娘送早餐,姑娘拒絕了還繼續送;姑娘跟朋友出去玩,他也跟著,甚至追問“你是不是討厭我”。這種“緊繃感”讓姑娘很反感,最後乾脆躲著他,連朋友都覺得“小李太偏執,不敢跟他走太近”。
而另一個男生小王,對姑娘有好感,但從“不強迫”——姑娘願意聊天就聊,不願意就不打擾,自己也忙著“學技術、搞事業”,反而讓姑娘覺得“他很鬆弛、很靠譜”,主動跟他多了來往。周老栓說:“過分執著會讓心態失衡,緊張感會把人嚇跑;人最珍貴的是‘鬆弛感’——不糾結、不強迫,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反而會吸引彆人。那些‘把自己當主角、活得瀟灑’的人,哪怕偶爾被調侃,也能活得自在,人生反而不會太差。”
5、事情不一定要乾得漂亮,但話要說得漂亮:會說話拿捏人心,更易融入社會
鎮上的工廠裡,有兩個員工——小張“做事踏實但嘴笨”,每次跟領導彙報工作,隻會說“我做完了”,不會說“過程中解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獲”;小李“做事一般但會說話”,彙報時會說“這次任務有點難,但我學到了很多,下次能做得更好,多虧了您的指導”,領導聽了很開心,總把重要的事交給小李。
慢慢的,小李升了職,小張還在原地。周老栓說:“這個世界不是‘做得好就夠了’——事情無論做成什麼樣,日子照樣過,但‘會說話’能拿捏人心的‘愛慕虛榮’。沒人明說,但大家都喜歡‘聽得舒服’的人,會說話能幫你更快融入社會,獲得更多機會,比‘悶頭做事’更管用。”
6、獨來獨往不是壞事:獨處能自保,專心過好自己
村裡的老周,退休後總“獨來獨往”——早上去公園散步,下午在家看書、種花草,很少跟人聚在一起閒聊。有人說“他太孤單了”,老周卻覺得“這樣很舒服”:“不跟人爭是非,不替人擔麻煩,不用為了‘合群’勉強自己,專心過好自己的日子,反而少了很多煩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隔壁的老李,總愛“湊熱鬨”——哪家有事都去摻和,彆人的麻煩也總想著“幫一把”,結果不僅沒落下好,還因為“管太多”得罪了人,自己也累得夠嗆。周老栓說:“年紀越大越明白,獨來獨往不是‘孤僻’,是‘自保’——做個‘自保型聰明人’,不害人、不多事,不背負彆人的命運,才能守住自己的平靜,把日子過安穩。”
7、彆輕易拋出觀點:觀點易樹敵,行動見真章
村裡的合作社開會討論“種什麼菜”,小張總“急於發表觀點”——一會說“種黃瓜賺錢”,一會說“種番茄好賣”,還跟持不同意見的人“爭得麵紅耳赤”。結果有人覺得“小張太固執”,有人故意跟他反著來,最後他的觀點沒被采納,還得罪了不少人。
而社長從不“輕易表態”,先聽大家的想法,再結合“市場行情、氣候條件”分析,最後說“我們先小範圍試種兩種菜,看哪種長勢好、賣得好,再決定大麵積種”。大家覺得“社長靠譜”,都願意聽他的。周老栓說:“任何觀點都有人質疑,拋出觀點就是‘樹敵’——你怎麼想不重要,彆輕易顯露。知道怎麼做,就默默行動,‘靜’能讓你保持清醒,‘行動’才能給出答案,比‘爭對錯’更有用。”
8、總以為自己是在幫人度過難關,殊不知多半是自我感動:主動幫人易成仇,不盼回報才不失望
村裡的張嬸總“主動幫人”——鄰居家孩子交不起學費,她主動借錢;同事家人生病,她主動幫忙照顧。可結果呢?鄰居覺得“欠她人情,壓力大”,慢慢躲著她;同事覺得“她太熱情,有點煩”,甚至背後說“她就是想讓人欠她的”。張嬸很委屈,覺得“自己的好心被當成驢肝肺”。
周老栓跟她說:“彆人沒張口、沒到山窮水儘時,彆主動幫忙——你的‘好心’會讓彆人覺得‘虧欠’,時間久了可能變成‘仇恨’。就算幫了,也彆盼著‘還人情’,大部分時候都是‘自我感動’,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9、一個人走多遠,取決於他如何思考:認知決定命運,學習助遠行
村裡的小王和小李,早年一起種地——小王總“按老辦法種”,覺得“祖輩都是這麼過來的,不會錯”,不願意學新技術;小李卻總“琢磨新方法”——看農業節目學“科學施肥”,向鎮上的技術員請教“病蟲害防治”,還學著“把菜賣到網上”。
幾年下來,小李的菜產量高、賣得好,還開了家農產品網店;小王的菜產量低,隻能低價賣給收購商,日子越來越差。周老栓說:“認知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你能想到多遠,就能走多遠;你能學到多少,就能擁有多少財富。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廣義的學習’——學彆人的處事經驗、做事方法,建立係統的世界觀,隻有不斷提升認知,才能走得更遠。”
10、沒人看你善不善良,隻看你有沒有用:善良需配價值,單出是死牌
村裡的小芳總“靠善良待人”——鄰居借東西,她從不拒絕;同事找她幫忙,哪怕自己吃虧也答應,以為“善良能贏得尊重”。可結果呢?鄰居借了東西不還,同事把自己的活全推給她,還說“你這麼善良,肯定不會介意”。小芳不僅沒被尊重,還成了“軟柿子”,被人欺負。
而隔壁的小麗,善良但“有底線”——幫人之前先看“對方值不值得幫”,不會無底線妥協,同時還“學了手工,能靠手藝賺錢”。大家覺得“小麗善良又有用”,既尊重她,也願意跟她來往。周老栓說:“善良是‘加分項’,但不是‘硬通貨’——沒人會因為‘你善良’就尊重你,大家隻看‘你有沒有用’。善良和‘能力、價值’搭配才是‘王炸’,單獨靠善良,隻會被利用、被坑,注定是張‘死牌’。”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