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話得有準頭,彆讓人聽糊塗
早年在村裡開村民大會,村西頭的老陳總愛發言,可每次一開口就東拉西扯——本來要說修水渠的事,說著說著就扯到自家的雞丟了,又從雞說到去年的收成,最後大家聽得雲裡霧裡,連他自己都忘了要說啥。有回村長忍不住打斷他:“老陳,你先說說水渠咋修,彆的咱回頭再嘮。”老陳這才紅著臉閉了嘴。
反觀村東頭的王叔,說話從來都是一板一眼。上次說分地的事,他上來就說“我覺得分地得按人口算,再補點勞力多的人家”,接著說具體咋算、補多少,條理清清楚楚,大家一聽就明白。王叔說:“說話跟種地一樣,得有個準頭,你想讓彆人聽啥、幫你啥,得先想明白,彆東拉西扯耗人家精力——沒人願意聽沒頭沒腦的話,你說不到點子上,再費口舌也沒用。”後來我跟人打交道,也學著先想清楚“我要說啥、目的是啥”,再簡單明了說出來,果然比以前少了不少誤會。
2、聊天要顧著氛圍,彆光顧著說事兒
我村裡的小李,以前跟對象處對象時總鬨彆扭,就是因為他聊天隻盯著“事兒”,不顧氛圍。有回對象跟他說“今天上班好累”,小李立馬說“累就早點睡,明天還得上班”,說完就低頭玩手機,對象氣得半天沒理他。後來小李聽了他媽的話,再遇到對象說累,先遞杯熱水,說“累壞了吧,我給你煮點麵條”,等對象情緒緩過來,再聊上班的事,兩人吵架的次數少了很多。
這就是“雙核溝通”——一個核管事兒,一個核管氛圍。我早年在工地跟包工頭溝通,有次包工頭因為工期緊發了火,我要是還接著說“材料不夠咋乾活”,肯定得吵起來。我先遞了根煙,說“張哥,您彆著急,咱慢慢想辦法”,等他氣消了,再跟他說材料的事,他反而願意聽了。聊天不是單向輸出,你得盯著對方的臉色、語氣,氛圍不對了就先停一停,彆硬說——氛圍壞了,再有理的事也說不通,還會惹人生厭。
3、攔不住麻煩,但能彆讓自己煩
前幾年村裡鬨旱災,不少人家的莊稼都蔫了,老周的玉米地也沒逃過。彆人都急得唉聲歎氣,老周卻該澆水澆水,該施肥施肥,還跟人說“急也沒用,天要不下雨,咱再急莊稼也長不好,不如好好管著,能收多少是多少”。後來雨雖然來得晚,但老周的玉米因為管得好,比彆家的收成多了不少。
老周說:“日子就像河裡的水,總有順有逆,你攔不住它往哪流,但能彆讓它攪亂自己的心。”我以前總為沒發生的事煩——怕明天下雨耽誤乾活,怕莊稼賣不上好價錢,結果越煩越沒精神,活也乾不好。後來學老周,不管遇到啥麻煩,先告訴自己“煩也沒用,先乾眼前的”,慢慢發現,很多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你不跟它較勁,它也就沒法攪亂你的日子。這世上沒有最壞的生活,隻有你不肯好好過的生活。
4、彆盯著小事煩,漏了身邊的甜
村裡的王嬸,以前總愛為小事愁——買的菜貴了兩毛錢,愁;孩子考試少了幾分,愁;鄰居跟她說話沒笑,也愁。天天皺著眉頭,連自家院裡的花開了都沒心思看。有回她孫子跟她說“奶奶,花開得真好看”,王嬸才發現,自己天天愁這愁那,連這麼好看的花也沒注意過。
後來王嬸學著不揪小事——菜貴了就下次換個地方買,孩子考差了就幫著補補,鄰居沒笑就主動打招呼。慢慢的,她不那麼愁了,還總跟人說“今天買的茄子挺嫩”“孫子幫我澆花了”,日子過得比以前開心多了。人啊,就怕把心思都放在小事的煩惱上,像盯著地裡的雜草不放,忘了還有莊稼要長、還有果子要摘。你沉溺在“沒得到、不滿足”的情緒裡,不僅改不了啥,還會漏了身邊的甜——心態變了,日子才會跟著亮堂。
5、彆被自己的幻想嚇住,先動起來再說
我村裡的小張,前幾年想在鎮上開個小吃攤,可總怕“沒人來吃”“賺不到錢”“彆人笑話”,想了大半年也沒敢動。後來他看同村的小芳開了個早餐鋪,雖然一開始人不多,但慢慢也做起來了,小張才鼓起勇氣擺了攤。沒想到,他做的炸串味道好,慢慢有了不少回頭客,現在已經租了個小門麵。
小張說:“以前總被自己想的那些‘怕’嚇住,真乾起來才知道,事兒沒那麼難。”我早年想學修農機,也怕“學不會”“彆人不教”,可真跟著老陳學了,才發現隻要肯下功夫,慢慢也能學會。很多事不是因為危險才可怕,是你自己把它想可怕了——怕不合適、怕被笑話,這些都是沒影的幻想。你先動起來,哪怕一開始做得不好,也比站在原地瞎想強,走著走著,路就清楚了。
6、放下怨恨,其實是放過自己
村裡的老林,以前跟鄰居老吳因為宅基地鬨過矛盾,從此就記恨上了——老吳種的菜過了界,老林就故意把水澆到老吳的地裡;老吳跟人聊天,老林就故意說些難聽的話。結果老林天天想著怎麼“氣老吳”,自己也過得不開心,飯吃不好,覺也睡不好。後來老林生病住院,老吳還主動去看他,帶了些自己種的菜,老林這才紅著臉跟老吳道歉,兩人終於和好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林說:“恨人就像自己喝毒藥,想毒死彆人,最後苦的是自己。”我以前也因為有人借了我錢不還,記恨了好久,後來想想,記恨也要不回來錢,還讓自己不開心,不如放下——我不再想這事,把心思放在種地、學手藝上,日子反而過得順了。你放下對彆人的不滿和怨恨,不是為了彆人,是為了自己——心空出來了,才能裝下開心的事、有用的事。等你把自己過得越來越好,才是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最好的回應。
7、彆把責任推給彆人,得正視自己的錯
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愛把錯推給彆人——種地沒種好,說是“天太旱”;跟人吵架,說是“彆人先惹我的”;工作沒乾好,說是“老板沒說清楚”。結果他總在原地打轉,啥也沒學好,還沒人願意跟他合作。後來他爹罵他:“你總說彆人的錯,咋不看看自己?地沒種好是不是你澆水少了?吵架是不是你說話太衝?”小李這才慢慢改了。
我早年在工廠上班,有次把零件裝錯了,也想說是“圖紙沒畫清楚”,可師傅跟我說“圖紙就在這,你咋不仔細看?彆把責任推給外界,不然你永遠學不會”。後來我每次出錯,先找自己的問題,慢慢手藝也練好了。把責任推給彆人,看似能少點麻煩,其實隻會讓你看不清自己的缺點,永遠進步不了——彆人怎麼看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正視自己,改了錯,才能把日子過好。
8、記性太好,有時候是種負擔
村裡的老吳,就是個記性太好的人——年輕時跟人吵過一架,記了三十年;丟了幾十塊錢,到現在還總提;孩子小時候犯的錯,也總拿出來說。結果老吳天天活在過去的痛苦裡,跟人聊天三句話不離“以前多苦”“誰對不起我”,彆人都不愛跟他來往。
老吳的媳婦就不一樣,記性“不好”——跟人鬨了彆扭,過兩天就忘了;丟了東西,也隻說“丟了就丟了,再買就是”。所以老吳的媳婦天天樂嗬嗬的,跟誰都能聊得來。人啊,彆總把痛苦的事記那麼清,就像地裡的石頭,你總盯著它,它就硌得你疼;你把它挪開,路就好走了。快樂的事要多記,痛苦的事要學會忘——記性太好,反而會把自己困在過去,很難往前走。
9、自己選的路,得自己扛著
村裡的老陳,年輕時總愛抱怨“命不好”——沒考上大學,說是“命不好”;沒找到好工作,說是“命不好”;日子過得緊巴,也說是“命不好”。可他從不想想,自己沒考上大學是不是因為沒好好學,沒找到好工作是不是因為怕吃苦。後來他兒子考上了大學,跟他說“爹,不是命不好,是你沒好好乾”,老陳這才沒話說了。
我以前也總覺得“命運不公”,直到我跟著老周學種反季蔬菜——老周能種好,是因為他天天去大棚看溫度、學技術,我卻總想著“等天好點再去”,結果我的蔬菜收成沒老周好。這時候我才明白,哪有什麼偶然的命運,都是自己選的——你怕吃苦,就隻能乾累活;你肯學習,才能有好收成。自作自受不是壞話,是實話——你現在的日子,都是你以前的選擇攢出來的。彆抱怨,讓自己變強,路才能越走越寬。
10、八小時內顧生存,八小時外謀發展
村裡的小王,在鎮上的電子廠上班,每天下班就往床上一躺,刷手機、看視頻,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有次他跟老周聊天,老周說“你年輕,彆總想著歇,八小時內你乾活賺工資,是為了活著;八小時外你得學點啥、乾點啥,是為了活得更好”。小王聽了,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學修手機,慢慢也能幫人修手機賺點外快,現在已經打算自己開個手機修理鋪了。
我早年在工地乾活,也總想著“下班了就該歇著”,後來聽了老王的話,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看圖紙、學預算,慢慢成了工地的技術員,工資也漲了不少。很多人覺得“下班了就該玩”,可那些真正過得好的人,都在八小時外偷偷努力——你要是主業賺的不多,還把業餘時間都用來娛樂,日子隻會越過越窄。八小時內你是為了生存,八小時外你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多學個手藝、多琢磨個路子,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