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年輕人愛用手機查東西,遇到啥不懂的,張口就是“百度一下”,還說“百度一下就知道”。老周湊過去看了回,有人查“咋種玉米能高產”,出來的不是廣告就是些沒頭沒尾的話,說“多施肥、多澆水”,可具體施啥肥、澆多少水,一句沒提。老周說:“那‘百度一下就知道’是人家的廣告,不是真能給你答案。”
後來又興ai,有人說“用deepseek查,比百度厲害”,可查“咋開個小飯館”,出來的還是些空話,說“選好地址、服務要好”,沒一句說到點子上。老周笑了:“不管是百度還是ai,你真要的答案,從來就沒有。就說‘咋賺錢’,這答案要是真有,還能輪著在網上隨便看?要麼是騙你花錢的廣告,要麼是說廢話繞圈子的,沒一個真有用。”
尋找信息這事兒,根本就是門生意。老周說:“那些搜索引擎,不是為了幫你找答案,是為了賺廣告商的錢。你以為你是用戶,其實你跟網上的信息一樣,都是商品——把你聚過來,要麼騙你買東西,要麼賣你的注意力,要麼把你的個人資料賣給彆人。你用彆人教你的法子找信息,找到的不是沒用的玩意兒,就是坑。”
有人說“網上有免費知識”,老周不否認,但他說:“免費的知識,大多沒用,而且得手太容易。真能創造價值的知識,早被藏起來了,輪不到普通人,更不是動動手指就能拿到的。你要是覺得沒得到有用的東西,先問問自己,為這信息付出過啥?”
他想起以前村裡有個老農技員,懂種果樹的真本事,有人想跟他學,他說“得跟著我下地半年,管我飯”。有人嫌麻煩,覺得“網上也能學”,結果種的果樹不結果;有人願意學,跟著老農技員摸爬滾打,後來果樹長得比誰都好。老周說:“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想輕鬆得到有用的東西,根本不可能。科技是發達了,但不一定能造福普通人。”
更嚇人的是,你看到的信息,都是彆人有意給你的。村裡的小芳愛刷短視頻,總刷到“教你做手工賺錢”“在家就能輕鬆致富”的內容,她以為是“無意刷到”,後來才知道,是大數據知道她想賺錢,專門推給她的。老周說:“哪有啥無意?都是有意,甚至是不懷好意。你以為‘我看到的都是彆人想讓我看到的’這話平常,其實細想嚇死人——你根本不知道,生活裡多少信息是彆人故意給你的,又剩下多少是真的?”
現在打開手機信息流,老周敢打包票:“幾乎所有信息都是彆人想讓你看到的,沒例外。你覺得沒啥,是因為那些東西剛好是你喜歡的,你還感謝大數據懂你。可問題是,你喜歡的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是真的。”
要是你把重心從“我喜歡看啥”轉到“看啥對我有用”,就會發現,根本找不到有用的東西,隻有些“看似有用”的。老周說:“這些東西最大的用處,就是讓你覺得‘我學到東西了’,滿足你的求知欲。隻要你滿足了,大數據就贏了,至於那些信息到底有沒有用,根本沒人管。”
有人執著,非要找真東西,搜來搜去會發現:“全是假的,都是裝模作樣。就像ai畫的圖,看著像真的,其實跟照片一點不沾邊,隻要你信了就行,真不真不重要。”
那真正的信息從哪找?老周說:“記住一句話,簡單得到的,大多沒用。想得到真有用的,一定要付出代價,肯定不是免費的,不是真心想要的人,根本拿不到。”
村裡很多人有“白嫖”心理,見了免費的東西就想要,不管有用沒用;一聽說要花錢,哪怕東西再好,也扭頭就走。老周說:“現在的互聯網,就是對付這種人的——免費內容多到看不完,隨便你拿。可你想啊,都免費到無限量供應了,還能有啥價值?全是重複的碎片,被翻來覆去改的文字,在這上麵浪費日子,就是白嫖者的命。”
信息越泛濫,真正有用的信息越值錢,要付出的代價也越多。老周說:“你要是真想找有用的東西,就得尊重它的價值,承認它能定價,願意花錢買,願意跟彆人交換價值。這不是浪費錢,是尊重知識,也是尊重你自己。”
要是有人一邊問“為啥我得不到有用的東西”,一邊又一毛不拔,老周說:“要麼是你不懂社會的規矩,要麼是懂了也不想遵守。那真正的價值,自然會離你遠遠的。”
現實裡,一點成本就能篩掉95的人,一點門檻就能攔住95的人。老周說:“門檻不是為了攔你,是為了留下真有決心的人。要是不想讓你過去,直接砌堵厚牆就行了。能被一點門檻攔住的人,就算沒門檻,也走不遠——不光是賺錢,做人做事都一樣。”
就像村裡想跟老農技員學種果樹的人,嫌“管飯半年”麻煩的,後來啥也沒得到;願意付出的,最後都成了種果樹的好手。老周說:“找信息跟學本事一樣,沒有捷徑,你得願意付出,才配得到真東西。”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