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欲望”絕非“單純克製所有欲望”——這既不現實,也無人能做到。真正的關鍵,是看清欲望的本質:它永遠無法被徹底滿足。無論何種欲望,都不存在“今天滿足後,未來就不再念想”的可能。它會像無形的枷鎖,每天反複折磨你,若不迎合,身心便會陷入痛苦;隻要生命仍在延續,欲望就會如影隨形,伴隨你一生。
看清這一點,你便會明白:你執著追求的那些欲望,本質上是“填不滿的溝壑”——再多的金錢、再大的精力投入,不僅無法讓它平息,反而會讓它愈演愈烈、愈發難以滿足,最終將你拖入“自我消耗”的深淵,直至摧毀你積累的一切。
明知欲望永無止境,為何還要沉淪其中?對成年人而言,時間、精力、金錢都是“有限資源”,用有限的資源去填補無限的欲望窟窿,本質上是“心甘情願做欲望的供養者與奴隸”——除了短暫的感官刺激,你得不到任何有長期價值的回報。
填不滿的窟窿,從一開始就不該試圖去填。低級欲望中,唯有“食欲”是生存必需——不吃會危及生命;而“飽暖之後的所有欲望”,本質上都是“幻覺”,是被價值觀裹挾的“消耗行為”:你以為“擁有某樣東西就能幸福”,實則是被商業營銷、社會規訓所蠱惑;你以為“滿足欲望就是快樂”,實則是在為“短暫快感”支付長期代價。
對這種“幻覺式欲望”,最有效的應對方式是“主動禁絕”。很多人誤以為“滿足欲望是解脫”,卻不知“不再被欲望控製,才是真正的解脫”。人的快感,本質上源於大腦神經中樞的脈衝信號,而非器官的局部刺激——你感受到的“爽”,是大腦刻意釋放的信號,是大腦在背後主導這一切;就像抑鬱症患者,即便做出“本該帶來快感的行為”,也無法獲得快樂,根源便是大腦失去了釋放“快樂脈衝”的能力。
因此,“禁欲”的核心不是“控製身體本能”,而是“重塑價值觀”:不再將“低級欲望帶來的快感”視為人生追求,而是將價值錨定在“現實且有力量的事物”上——比如財富積累、能力提升、認知突破。培養對這些“長期價值事物”的渴望,重新定義“人生追求”,這才是“禁欲”的真正內涵。
一、彆拿欲望當借口:低級欲望是財富積累的最大阻力
多數人說“想賺錢”,本質上是“欲望得不到滿足”:要麼是想通過金錢實現“吃喝玩樂的即時快感”,要麼是想解決“缺錢的燃眉之急”。他們的目標看似明確——“為了開心、為了自由”,卻不知正是這種“以欲望為導向”的想法,阻斷了自己的財路。
賺錢從來不是“輕鬆的事”,它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對個人綜合素質的高要求”:你需要有看透本質的認知、持續落地的執行力、對抗挫折的信念——這些能力都需要在“反複掙紮與刻意鍛煉”中獲得,不經曆一番辛苦,絕無可能擁有。
被低級欲望主導的人,根本沒有耐心提升自己——他們急於滿足本能、釋放快感,無法忍受“長期投入卻無即時回報”的過程。我身邊不少人說“想跟著做自媒體”,嘴上說“能堅持三個月,沒結果再放棄”,實則不到一個月就半途而廢。原因很簡單:急功近利。為何會急?因為“急於滿足眼前的欲望”——想快點賺到錢,快點實現“想買就買”的快感,快點擺脫“缺錢的焦慮”。
要賺錢,必須先放下這種“浮躁念頭”:越渴望“暴富”,越難實現“暴富”。我曾無數次強調:“成事少則需要五年,多則需要十年”。能堅持到最後的人,無一不是“克製欲望的高手”——他們能頂住“即時快感的誘惑”,把時間、精力投入到“長期有價值的事”上,哪怕短期內看不到結果,也能持續深耕。
更危險的是“賺了錢之後肆意滿足欲望”——即便積累了一定財富,若開始無節製迎合欲望,很快就會回到“原點”。因為你仍在試圖“填滿那個永遠填不滿的欲望窟窿”,再多的錢也不夠消耗:買了名牌包,還想要更貴的限量款;換了新車,還想要更高檔的車型;住了大房子,還想要更大的彆墅——欲望永遠在升級,財富永遠趕不上欲望的速度。
除非你是“富二代”,隻需負責“消耗財富”,有父輩負責“創造財富”——但這種情況終究是少數。“羊毛出在羊身上”,若你沉迷於“自我毀滅式的欲望滿足”,就不可能實現“自我成長”:你把時間花在“吃喝玩樂”上,就沒時間提升能力;你把金錢花在“即時消費”上,就沒資本進行“增值投資”。
一開始就過著“自我毀滅的生活”,帶著“自我毀滅的意識”,人生隻會陷入“越消耗越空虛”的循環:既存不下錢,也無法獲得“長期價值感”,最終在“欲望與現實的落差”中,陷入更深的焦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賺錢的本質:為了擁有“人生選擇權”
賺錢的終極目的,從來不是“滿足欲望”,而是“擁有選擇權”——這種選擇權,是“我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不想見的人可以不見”“不想花的時間可以不花”;是“當麵臨捆綁時,有能力拒絕”;是“當問題出現時,有底氣選擇‘更好的解決方案’”“有資本選擇‘向上走的路徑’”。這才是賺錢的真正意義。
對多數人而言,“賺小錢”就足以覆蓋“基本生活需求”——解決溫飽、支付房租、應對日常開銷。而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後,所有為錢的奮鬥,本質上都是在“積累選擇權”:
為自己留“退路”:當遭遇失業、疾病等風險時,有足夠的儲蓄應對,不用被迫接受“不喜歡的工作”“不合理的條件”;
為後代鋪“出路”: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成長環境,讓他們不必像自己當年一樣,因“缺錢”而錯失機會;
擁有“對抗不公的力量”:當社會規則對自己不利時,有資本說“不”,不用為了生存“忍氣吞聲”;
守護“想要的生活”:哪怕隻是“平淡的日常”,也需要金錢作為支撐——支付家人的醫療費用、維護居住的環境、保留“做喜歡之事”的時間,這些都需要財富作為後盾。
能長久過“自己想要的日子”,能讓“未來仍有好日子可過”,這才是金錢的核心價值。它不是“滿足欲望的工具”,而是“守護生活的屏障”——那些被欲望驅動的“消費行為”,看似能帶來“快樂”,實則是“披著快樂外衣的枷鎖”:你為了“名牌包”省吃儉用,卻犧牲了“學習提升的資本”;你為了“豪車”背負貸款,卻失去了“應對風險的底氣”。
從“想賺錢”的起點,到“賺到錢”的過程,再到“守住錢”的結局,欲望自始至終都“幫不上任何忙”,隻會帶來阻力:它讓你急於求成,錯過“長期機會”;它讓你盲目消費,消耗“積累的財富”;它讓你陷入“快感依賴”,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即便“滿足欲望”,也頂多算是“一筆消費”,絕不可能成為“投資”——它不會為你帶來“長期價值”,反而會成為“負擔”:你需要為“維護欲望成果”支付更多成本比如豪車的保養費、名牌包的維護費),需要為“滿足下一個欲望”持續焦慮,最終在“欲望的循環”中,失去對人生的掌控權。
三、普通人的破局之道:減少自身阻力,比增加動力更重要
對普通人而言,“向上走”的關鍵,不在於“多一分動力”,而在於“少一分阻力”——尤其是“減少從自己身上產生的阻力”,這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普通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弱點的較量”:誰的弱點更少,誰的狀態更平衡、更穩定,誰就能走得更遠。欲望,就是普通人最容易暴露的“致命弱點”:
它讓你“短視”:隻看到眼前的快感,看不到長期的風險;
它讓你“浮躁”:無法忍受“慢節奏的積累”,總想“一步到位”;
它讓你“脆弱”: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就容易陷入焦慮、自我懷疑,失去前行的勇氣。
減少“欲望阻力”的核心,是“主動重塑價值觀”:
區分“需要”與“想要”:“需要”是生存必需如食物、住所、基本醫療),“想要”是欲望驅動如名牌、豪車、奢侈品)——優先滿足“需要”,理性看待“想要”;
錨定“長期價值”:把注意力從“如何滿足欲望”轉向“如何提升自己”——比如每天花1小時學習技能、每周花時間複盤工作、每月存一部分錢用於投資;
享受“延遲滿足”:學會“為了長期目標,放棄短期快感”——比如為了“未來的選擇權”,暫時放棄“無意義的消費”;為了“能力提升”,暫時放棄“刷視頻的娛樂”。
當你能主動控製欲望,不再被本能綁架時,會發現“賺錢”和“向上走”其實沒那麼難——你不再因“急功近利”錯過機會,不再因“盲目消費”消耗資本,不再因“情緒內耗”浪費精力。你會以更穩定的狀態、更清晰的目標,一步步靠近“想要的生活”。
欲望本身不是“洪水猛獸”,但“被欲望控製”必然會走向自我消耗。對普通人而言,要實現財富積累、掌控人生,第一步就是“看清欲望本質,擺脫欲望綁架”——不再把“滿足欲望”視為人生追求,而是把“積累選擇權”作為奮鬥目標。
賺錢從來不是“為了擁有更多”,而是“為了能拒絕更多”——拒絕不喜歡的工作,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拒絕消耗自己的人和事。當你能憑借財富,守住“想要的生活”,擁有“說不的底氣”時,才算真正實現了“人生自由”。
彆讓欲望成為你前行的阻力,要讓“對長期價值的追求”成為你進步的動力。唯有如此,你才能在“財富積累”與“人生掌控”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