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起賺錢,總把它當成“結果”——滿腦子想的是“我要賺10萬”“我要賺100萬”,卻從來沒想過“錢要怎麼來”。其實,賺錢是個動詞,是個“吸引有需求的人、滿足需求、獲得回報”的過程。你永遠無法直接吸引金錢本身,能吸引來的,是那些認可你價值、願意用金錢換你解決方案的人。
錢從來不是平白無故來的,是“有人需要你”的副產品。搞懂“人”和“需求”的邏輯,賺錢才不會越做越累,反而會越做越順。
一、先達成共識:錢追人,不是人追錢
很多人陷入“賺錢焦慮”,根源是搞反了“人與錢的關係”:總想著“我要賺錢”,卻沒思考“誰需要我”。金錢沒有自主意識,不會因為你“渴望強烈”就跑進你口袋;但“有需求的人”會主動找你——隻要你能幫他解決問題,錢自然會跟著來。
金錢的本質,是“信任的載體”。彆人願意給你錢,是因為相信你能提供“他需要的價值”:他有痛點,你有解決方案;他相信你能做到,才會願意付費;你最終交付了價值,這筆交易才算完成。整個過程的核心,從來不是“你多想要錢”,而是“你能幫多少人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把賺錢的過程拆解成5個關鍵步驟,缺了任何一步,錢都不會來:
需求匹配:有人遇到了問題比如餐飲店缺同城流量、職場人不會做ppt),而你剛好能解決;
建立信任:對方相信你有能力解決他的問題可能是看了你的案例、聽了你的分享);
傳遞方案:你清晰告訴他“你會怎麼幫他解決”比如“我幫你做3條同城引流短視頻,帶來100個到店客戶”);
達成交易:對方認可你的方案,願意付費覺得“這個解決方案值這個錢”);
完成交付:你兌現承諾,幫他解決了問題,交易閉環,對方可能還會介紹新客戶。
很多人之所以“想賺錢卻沒行動”,就是沒在意識層麵理清這幾步:不知道“行動力該用在何處”是找有需求的人?還是打磨方案?),也不知道“做了這步離賺錢還有多遠”。結果就是陷入“想賺錢→沒行動→更焦慮”的循環,越忙越亂,越亂越窮。
二、普通人賺錢的5步落地法:從“找需求”到“創需求”
搞懂“錢追人”的邏輯後,更重要的是“怎麼落地”。所有能賺到錢的模式,都逃不開“需求→解決方案→交易→利潤”的公式。對普通人來說,不用搞複雜的商業模式,隻要做好這5步,就能精準吸引有需求的人,把自己的能力變成錢。
1.第一步:先搞清楚“你能解決什麼具體問題”——彆泛泛而談,要“精準到場景”
很多人說“我擅長營銷”“我會做設計”,卻沒人找他,因為“太籠統”——彆人不知道你能幫他解決“哪類具體問題”。賺錢的起點,是“把你的能力和具體需求場景綁定”,讓彆人一眼就知道“你能幫他”。
比如:
彆隻說“我擅長營銷”,要說“我能幫中小型餐飲店做同城流量,3個月帶1000個到店客戶”;
彆隻說“我會做ppt”,要說“我能幫職場人做彙報ppt,讓領導一眼記住你的方案”;
彆隻說“我懂育兒”,要說“我能幫36歲孩子的家長,解決孩子不愛吃飯、不規律作息的問題”。
綁定具體場景後,你還要列出“你能支撐這個解決方案的資源”:比如幫餐飲店做流量,你需要會拍短視頻、懂本地生活平台規則、有成功案例;幫職場人做ppt,你需要有設計審美、懂彙報邏輯、有過往作品。這些“資源”是你後續建立信任的基礎,也是你區彆於彆人的核心競爭力。
2.第二步:找到“願意為你付費的人”——去“抱怨的地方”找需求
知道“你能解決什麼問題”後,下一步是“找到有這個問題的人”。有需求的人不會憑空出現,但他們會在特定地方“暴露需求”——比如在社交平台抱怨、在行業群求助、在線下活動吐槽。你要做的,就是去這些地方“蹲守”,找到他們。
具體可以這麼做:
細化人群畫像:比如你幫“餐飲店做同城流量”,你的目標人群是“3050歲、開社區餐飲店、不懂線上運營、想提升到店率”的老板;
分析他們的痛點細節:彆隻說“他們缺流量”,要想“他們缺流量的具體原因”——是不會拍短視頻?還是不知道怎麼投本地推廣?是沒做過團購活動?還是不會引導客戶評價?這些細節決定了你後續“鉤子”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