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總抱著自己的老想法不放,有時候得推翻自己以前的看法,哪怕心裡難受也得改——就像以前覺得“隻有上班能賺錢”,後來發現“做副業也能賺錢”,這就是見識長了。
有了好見識,就算手裡的本錢不多,也能把日子過順;要是沒見識,就算有再多的錢,也可能敗光。
二、把日子裡的寶貝釀成錢,得走三步
咱手裡攥著時光、本事、身子骨、朋友、見識這五樣寶貝,就像有了好糧食,可要是不懂怎麼釀,還是變不成酒。要把這些寶貝變成錢,得走三步,一步也不能少。
第一步:找著能下嘴的地方,彆瞎琢磨
好多人手裡有本事,卻不知道怎麼換錢,就像拿著一把好刀,卻不知道該切啥。其實關鍵是要找著“變現的支點”——看看自己手裡的寶貝,哪些能幫彆人解決問題,彆人願意為這些問題花錢。
我認識一個做了十五年人力資源的博主,她把自己的經驗變成了三樣東西:幫人改簡曆、教人防麵試踩坑、給公司做員工培訓。就這麼簡單,把自己會的東西,變成彆人需要的服務,錢就來了。
咱也得這麼做:
把自己的時光、本事、朋友、見識都捋一捋,看看自己最擅長啥;
想想這些擅長的東西,能幫彆人解決啥麻煩——比如會做飯,能不能幫上班族做減脂餐?會養花,能不能教彆人怎麼養花?
這些麻煩,彆人願不願意花錢解決——要是願意,這就是咱能賺錢的支點。
第二步:先小打小鬨試試水,彆一上來就鋪大攤子
找到支點後,彆著急大乾一場,先做個“最小的產品”試試水,看看彆人買不買賬。就像開飯店,先擺個小攤試試口味,要是有人愛吃,再租門麵也不遲;要是沒人愛吃,就趕緊改,彆把本錢都賠進去。
做“最小產品”有三個講究:
隻留最核心的東西,彆搞那些花裡胡哨的。比如想做ppt教學,彆先錄二十節課,先錄一節“怎麼設計ppt封麵”的小課,看看有沒有人買;
得真能幫彆人解決問題,哪怕做得粗糙點。比如想做外賣,彆先開發app,先用exce表接單,看看有沒有人願意訂;
得能知道彆人滿不滿意。比如賣簡曆修改服務,改完後問問客戶“覺得有用不”“願意推薦給朋友不”,根據客戶的說法改。
這“最小產品”有三種樣子:
產品型:就像小紅書剛開始,隻有一份海外購物攻略的pdf,有人要就發過去,看看大家喜不喜歡;
服務型:最早的外賣平台,就是用exce表接單,客戶打電話訂,商家再送過去;
內容型:有個記者,想知道自己寫的文章好不好,先在博客上發,看看讀者願不願意看,願不願意評論。
第三步:把日子過成生意,彆總想著“打工”
試完水,要是有人買賬,就可以把自己的寶貝“搭成個小生意”了。彆總想著“我就是個打工的”,要想著“我能把自己的日子過成生意”——把自己的時光、本事,變成能重複賣的東西,讓錢主動來找咱。
有兩個法子可以試試:
把時光“做成產品”:比如你會做ppt,就把教彆人做ppt的過程,錄成一套“3天學會ppt”的課程,賣一次能賺一次錢,不用每次都從頭教;
把價值“做成內容”:比如你會做飯,就拍點“怎麼快速做家常菜”的視頻,發在網上,有人看了覺得你厲害,就會找你學做飯,或者買你推薦的廚具——這就是用內容吸引客戶,不用自己到處跑著找生意。
好的生意,往往是從自己的煩惱裡來的。你覺得做飯麻煩,就想辦法教彆人快速做飯;你覺得找工作難,就想辦法幫彆人改簡曆——咱自己的煩惱,說不定就是彆人願意花錢解決的問題;咱日常裡的小本事,說不定就是沒開發的財富。
彆總羨慕彆人有錢有閒,也彆總覺得自己啥也沒有——你走過的路、學過的本事、交過的朋友,早就在暗地裡給你攢著本錢了。關鍵是要認得出這些本錢,把它們好好用起來,彆讓它們在日子裡悄悄溜走。
從今天起,把時光花在能長本事的事上,把本事用在能幫彆人的事上,把身子骨養得結實點,把朋友處得實在點,把見識養得透亮點——日子久了,這些寶貝自然會釀成錢,釀成咱想要的自由和安穩。
畢竟,咱過日子,不是為了攥著一堆錢,是為了把日子過出滋味,過出底氣——而這些滋味和底氣,早就在咱每天攢著的寶貝裡了。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