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拿到申論試卷,目光掃過,第一道大題的材料,正是關於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以及國家為此推出的四萬億投資計劃。
問題是: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危”與“機”的辯證關係的理解,並就如何“化危為機”,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出對策建議。
這是一個宏大而開放的題目,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題目。
在2008年底這個時間點,絕大多數人對四萬億計劃的看法,還停留在“強心針”、“救市良藥”的層麵,普遍持肯定和讚揚的態度。
一個普通考生,大概率會順著這個思路,大談特談這項政策如何力挽狂瀾,如何彰顯了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但陳捷,卻從這個題目背後,看到了更深層次的,來自未來的拷問。
他清楚地記得,四萬億計劃在短期內確實穩住了經濟大盤,但也為未來十年的產能過剩、地方債務風險、房價飆升等一係列問題,埋下了深遠伏筆。
這是一個典型的,用短期猛藥,換取長期隱患的案例。
如果他按照未來的後見之明,去全盤否定這項政策,那無疑會顯得自己政治不成熟,否定了中央在當時做出的重大決策。
但如果他一味唱讚歌,又會顯得自己思想膚淺,缺乏批判性思維。
這其中的分寸,極難把握。
陳捷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
這道題,簡直是為他量身定做的。
陳捷提筆,在稿紙上寫下標題——《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戰略定力駕馭經濟發展的“時”與“勢”》。
標題起得四平八穩,充滿了官樣文章的韻味,但內裡,卻暗藏機鋒。
在文章開頭,他首先旗幟鮮明地肯定了四萬億計劃的必要性和及時性,將其定義為“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舉,展現了黨和國家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卓越領導力和非凡魄力”。
這是政治正確,是必須表明的態度。
緊接著,他話鋒一轉,引用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古語,指出任何一項宏大政策,都必然是利弊共生,關鍵在於如何興利除弊。
在分析“利”的部分,陳捷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認為這項計劃不僅穩住了經濟,更重要的是,為我國爭取到了一個寶貴的戰略緩衝期,讓我們有時間在全球經濟格局的劇變中,重新思考和布局自己的位置。
而在分析“弊”的部分,他更是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預見性。
陳捷沒有直接說這項政策會導致產能過剩和地方債問題,而是用一種非常委婉和學術化的語言,提出了三個“需要警惕的傾向”。
警惕“投資依賴”的傾向,避免重走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必須將投資的重點,從傳統的鐵公基,逐步轉向能夠引領未來的新基建。
比如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
警惕“政府越位”的傾向,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更要尊重市場規律,為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留出足夠生存和發展空間,激發市場內生動力。
警惕“短期效應”的傾向,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係,引導地方政府,從追求GDP的短期增長,轉向追求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普惠的發展。
這三點“警惕”,每一條都精準地指向了未來十年華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痛點。
但在2008年的語境下,它們又顯得如此“溫和”、“理性”、“富有建設性”。
最後,在對策部分,陳捷提出了一個“加減乘除”的四字方針。
“加”,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
“減”,是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為新動能騰出空間。
“乘”,是發揮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以創新驅動發展。
“除”,是破除製約市場活力的體製機製障礙。
整篇文章,一氣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