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第一天,沒有歡迎儀式,沒有培訓。
林南東直接扔給了陳捷一份文件。
“看看吧,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最新精神,你準備一下,做個會議紀要。”林南東說完,便又投入到了自己堆積如山的文件中去。
這就是研究室的節奏。
沒有適應期,沒有過渡期,來了,就是戰士,就要立刻投入戰鬥。
陳捷拿起那份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文件,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湧上心頭。
熟悉,是因為上一世的他,雖然不在衛生係統,但作為一名中層乾部,對這項牽動億萬民生、耗費無數財政、曆經數十年反複博弈的頂層改革,有過很多關注和研究。
他親眼見證了這項改革在未來幾十年裡的曲折前行,見證了無數次政策調整、利益集團博弈,以及普通百姓在其中的期盼與無奈。
陌生,則是因為此刻他手中這份2009年初的文件,還帶著一種初生牛犢般的理想主義色彩和一種對未來路徑的朦朧探索。
文件裡許多提法,在後世的他看來,顯得那麼稚嫩,卻又充滿了開創勇氣。
陳捷沒有像普通新人那樣,對這份枯燥的政策文件感到頭疼,反而如同一個棋手,在複盤一局自己已經知道結局的棋局。
他看得極其投入,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上輕輕敲擊,腦海中,無數來自未來的信息碎片,正與眼前這份文件上的文字,進行著高速碰撞與重組。
新醫改核心矛盾是什麼?
在這個時間點,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道路選擇上。
衛生部等係統,更強調政府主導和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希望建立覆蓋全民的、公平可及的醫療保障體係。
而發改委、財政部等經濟部門,則更傾向於引入市場機製,通過競爭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將醫療視為一個可以拉動內需的巨大產業。
這兩種思路,沒有絕對的對錯,卻在現實中,常常表現為水火不容的路線之爭。
陳捷知道未來的最終走向,是兩條腿走路。
也就是一手抓公益,一手用市場。
但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這其中蘊藏的,是極高政治智慧和製度設計的藝術。
陳捷正沉思間,林南東聲音在辦公室響起:
“小陳,準備一下,下午兩點,綜合局牽頭,跟發改委社會司、財政部社保司、衛生部的幾個同誌,開個內部研討會,主要是統一一下我們研究室在這項改革中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議口徑,你負責做會議紀要。”
“好的,林處。”陳捷合上文件,心中了然。
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研討會,更是一場小範圍內的神仙打架。
研究室作為最高智囊機構,其內部形成的統一意見,將對未來政策的最終走向,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下午兩點,研究室一間小型會議室裡,氣氛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