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主任兼綜合局局長周海親自主持,林南東和陳捷坐在他下首。
對麵,則坐著幾位來自不同部委,在各自領域都是專家級的人物。
發改委社會發展司的副司長錢閭,是一個五十歲左右,戴著金邊眼鏡,氣質儒雅但眼神銳利的男人,率先發言。
他手中拿著一份厚厚的數據報告,侃侃而談:
“周主任,各位同事,我認為新醫改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增量改革’,要大膽引入社會資本和市場機製,盤活現有的醫療資源。”
“我們不能再抱著公立醫院大包大攬的老路子不放,那是一條已經被證明效率低下、難以為繼的死路,醫療,首先是一個產業,隻有產業發展了,蛋糕做大了,老百姓才能最終受益。”
他的話語邏輯嚴謹,數據翔實,充滿了經濟學家的理性與不容置疑。
話音剛落,衛生部政策法規司的副司長孫鋼就皺起了眉頭。
孫鋼是醫生出身,對基層醫療狀況有著深切的了解,他聲音不大,但字字鏗鏘:
“錢司長,我不能完全同意你的觀點,醫療如果完全產業化,那資本的逐利性必然會導致醫療資源向高端、高利潤領域集中,而那些最需要醫療保障的普通百姓、農村居民,誰來管?”
“醫療本質是人命關天,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它的第一屬性必須是公益性,而不是產業屬性,政府的責任,是提供公平可及的醫療服務,而不是把這個責任推給市場。”
兩人的觀點,針鋒相對,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徑。
會議室裡的氣氛,瞬間變得有些凝重。
接下來,財政部同誌從財政兜底能力的角度,表達了對醫療模式的擔憂。
人社部的同誌則從醫保基金的可持續性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和部門立場,言之鑿鑿,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陳捷坐在角落裡,一邊飛快地記錄著,一邊冷靜地觀察著。
主位上的周海,始終麵沉如水,一言不發,隻是偶爾用手指敲擊一下桌麵。
陳捷明白,周主任在等,在看,在思考。
這場爭論,必須有一個破局者。
但這個破局者,絕不能是簡單地站在某一方,或者粗暴地和稀泥,而是要能提出一個全新的、更高維度的框架,將所有人的觀點都容納進來,並指明一個共同的前進方向。
會議開了三個小時,最終在一種“達成了一些共識,但主要分歧依舊存在”的典型官方結論中,不歡而散。
送走各部委的同誌,周海將林南東單獨留了下來。
“南東,都聽到了吧?”周海揉了揉太陽穴,臉上帶著一絲疲憊。
“聽到了,主任。”林南東點了點頭,麵色凝重,“錢閭他們,還是老一套,什麼都想推給市場,孫鋼他們又有點理想化,完全不考慮財政壓力,這兩撥人,根本擰不到一塊兒去。”
“是啊,擰不到一塊兒去,但我們的報告,又必須擰出來。”周海眉頭緊蹙,“上麵等著用,下周一之前,必須拿出一份研究室的初步意見稿,既要體現中央保基本、強基層的精神,又要兼顧改革的活力和可持續性,這個活兒,不好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