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東把高健和陳捷叫到一起,組成了一個搭檔。
“高健,你年紀比陳捷大,又是經濟學科班出身,這次的課題,專業方麵,你來主導。”林南東先是給高健定了調子,給了他足夠尊重。
然後,他又對陳捷說道:
“陳捷,你腦子活,多向高健同誌學習請教,給他當好助手,把資料服務工作做好。”
“好的,林處。”兩人同時點頭。
攻關小組的工作,正式開始。
林南東將兩人安排在一間小會議室裡,讓他們先拿出一個初步報告框架。
“高科,”陳捷一坐下,就主動給高健倒了一杯水,姿態放得極低,“這次可全靠您了,經濟學那些模型、數據,我不是很懂,您就是我的老師,您指哪兒,我打哪兒。”
高健有些受寵若驚。
沒想到對方對自己這個邊緣人,竟然如此謙虛客氣。
高健心中那點因為長期不受重用而產生的鬱悶,瞬間消散了不少,他扶了扶眼鏡,認真道:
“陳捷同誌,你太客氣了,我們互相學習,一起把工作做好。”
高健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
他打開電腦,調出各種經濟數據圖表,開始向陳捷講解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你看,陳捷,我們當前麵臨的核心問題,是三駕馬車的失衡。”高健指著屏幕上的曲線圖,專業地分析道,“過去我們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來拉動增長,消費這駕馬車的動力明顯不足。”
“所以,我們報告的核心,應該圍繞如何‘啟動內需,刺激消費’來展開。”
這是一個非常主流,也非常正確的觀點。
陳捷認真地點了點頭,臉上露出原來如此的表情,隨即,他像一個好奇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高科,您說的太對了,我完全讚同,但我有一個地方沒想明白,我們老百姓手裡也不是完全沒錢,為什麼就是不敢花呢?是不是因為心裡沒底?”
“沒底?”高健愣了一下。
“是啊,”陳捷撓了撓頭,一臉困惑,“就拿我爸媽來說,他們是農民,一輩子省吃儉用,有點錢就存銀行,讓他們去買個新電視,他們都舍不得,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就說,怕以後生病了沒錢看,怕老了沒人養。”
“我在想,是不是隻有讓老百姓對未來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們的消費潛力,才能真正被釋放出來?比如說,如果能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讓大家上學不愁,看病不愁,養老不愁,那大家是不是就敢花錢了?”
高健眉頭漸漸皺了起來。
陳捷這番話,看似是拉家常,說的也是大白話,但卻悄悄引導他進行了思考。
他一直在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如何用政策工具去刺激消費,比如降息、減稅、發消費券。
但卻忽略了消費行為背後,最根本的社會心理基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