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提出的“橄欖型社會”構想,更是為整個課題,提供了一個閃耀著人本主義光輝和政治智慧的全新方向。
經濟局副局長鄭學斌雖然在氣勢上被壓了一頭,但畢竟是專業出身,立刻就意識到了高健這套理論的巨大價值。
他非但沒有惱怒,反而主動提出兩個局的方案應該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份既有強勁發動機又有穩固底盤的最終報告。
一場原本可能演變為部門意氣之爭的會議,就這樣被化解於無形。
會議結束後,高健被經濟局的幾位專家團團圍住,興奮地探討著各種技術細節。
他成了全場焦點,享受著遲來的高光時刻,臉上洋溢著一種他自己都未曾察覺的自信光彩。
林南東走到陳捷身邊,看著他筆記本上那份工整詳儘的會議紀要,低聲笑道:
“感覺怎麼樣?看著自己的思想,從彆人嘴裡說出來,還大獲成功,是不是彆有一番滋味?”
陳捷抬起頭,臉上露出一個乾淨笑容:
“林處,您說什麼呢,我就是個做記錄的,今天全是高科的功勞,他講得太精彩了。”
林南東看著陳捷這副天真無邪的模樣,笑著搖了搖頭,沒再多說。
……
這次會議的成功,讓綜合局在整個課題組中,徹底掌握了主導權。
後續工作異常順利,經濟局那邊也放下了身段,全力配合,提供各種數據模型支持。
一個月後,一份名為《關於以構建“橄欖型”社會為目標,統籌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若乾建議》的高質量報告,被正式呈報上去。
報告在更高層級會議上,引發了巨大反響,其核心思想,更是被吸納進了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基調之中。
雖然報告上署名的,依舊是周海、鄭學斌、林南東等人,但高健這個名字,也第一次出現在了如此重要文件的執筆人名單末尾。
而陳捷,則像一顆投入深海的石子,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他依舊是那個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默默整理資料、打水掃地的見習科員。
……
秋意漸濃,京城的空氣中開始帶上了一絲涼意。
就在陳捷以為自己可以安安穩穩地度過見習期時,新任務,再次不期而至。
這一次,任務不再是寫報告,而是調研。
“同誌們,手頭工作都先放一放。”
這天上午,周海親自來到了文稿二處的辦公室,表情嚴肅。
辦公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抬起了頭。
“剛剛接到上麵的通知,”周海目光掃過眾人,“為了更準確地掌握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中,地方上遇到的實際困難和真實情況,研究室決定,組織一個精乾的調研小組,立刻奔赴東北,進行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
東北!
這兩個字一出,辦公室裡幾個老同誌的眉頭,都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是這個國家最驕傲的所在。
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那裡的輝煌早已褪色,隻留下龐大、步履維艱的國有企業,數以百萬計的下崗工人,還有沉重曆史包袱和轉型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