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還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
“鄭局長,各位專家,如果說華國經濟是一輛高速行駛的賽車,那麼,投資和出口,就是我們過去一直猛踩的油門,讓我們跑得很快。”
“而你們提出的新基建,則是為這輛賽車換上了一個更強勁的發動機,這非常重要。”
“但我們認為,比發動機更重要的,是這輛車的底盤,也就是社會保障體係。”
“一個沒有穩固底盤的賽車,油門踩得越猛,發動機越強勁,翻車風險就越大。”
“隻有當我們擁有一個堅如磐石的底盤,能夠應對任何顛簸和衝擊時,我們的賽車手,也就是十四億人民,才敢真正放心地去踩油門,去享受風馳電掣的速度與激情。”
這個底盤論,形象而深刻,瞬間就抓住了在場所有人的耳朵。
鄭學斌臉上的表情,已經從最初的輕視,變成了凝重。
對方沒有用任何複雜經濟學模型來反駁他,但對方提出的這個邏輯,他卻無法反駁。
因為對方站的維度,比他更高。
他談的是“術”,是經濟增長的技術路徑。
而對方談的是“道”,是經濟增長的社會根基和最終目的。
高健的發言還在繼續。
他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在產業升級中建立社會緩衝墊,如何通過財稅改革構建“橄欖型”社會。
他的每一句話,都直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痛點,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政治智慧。
當高健結束發言,再次向眾人鞠躬時,會議室裡,響起了熱烈掌聲。
這一次,是發自真心的。
經濟局那幾位年輕博士,看著高健的眼神,也帶上了幾分讚同和敬意。
對方的理論,深深地植根於華國土壤,充滿了東方式的係統思維和辯證智慧。
鄭學斌沉默了良久,終於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真誠探討:
“高健同誌,你的這個‘底盤論’,讓我深受啟發,我承認,我們之前的方案,確實更多地考慮了經濟效率,對社會層麵的考量,有所不足。”
“我建議,我們兩個局的方案,不要再分彼此,而是應該進行深度融合,形成一個既有強大發動機,又有穩固底盤的最終方案。”
一場原本可能火星撞地球的交鋒,就這樣,在高健精彩發言下,化為了一次成功的思想統一。
周海坐在主位上,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的目光,不著痕跡地掃了一眼角落裡那個從始至終一言不發,隻是默默記錄的年輕人。
高健這份報告是怎麼來的,林南東自然跟他說過了。
陳捷感受到了主任目光,抬起頭,與周海對視了一眼,然後,又迅速低下頭,繼續在筆記本上書寫著。
周海心中暗暗點頭。
……
聯合課題組的第二次碰頭會,在一種詭異的和諧氛圍中落下帷幕。
高健的底盤論,精準剖開了經濟局那份技術報告華麗外表下,對社會現實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