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林南東就將報告電子版,發給了遠在京城的周海。
周海幾乎是第一時間就打開了郵件。
他本以為看到的,會是一份充滿了抱怨、困難和矛盾的調研紀要,卻沒想到,迎麵而來的,是一套邏輯自洽、思想深刻、極具建設性的係統性解決方案。
“騰籠換鳥,築巢引鳳……”周海口中反複咀嚼著這八個字。
他立刻回撥了林南東電話,接通第一句話就是:
“這份報告,是誰的手筆?”
林南東沒有絲毫猶豫,坦然道:
“報告周主任,是陳捷,核心思路完全來自於他,我和經濟局同誌們,隻是做了一些補充和細化工作。”
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周海聲音再次傳來:
“我不管你們用什麼方法,把這份報告,做得更紮實,更無懈可擊,不要急著回來,在東北再待幾天,多走走,多看看,多找地方上的同誌聊一聊。”
“特彆是那些不愛說好話、隻會埋頭乾活的實乾派,聽聽他們的真實想法。我要的,不是一份漂亮的空中樓閣,而是一份能直接落地、能打硬仗的施工圖紙!”
“是,周主任!”林南東立刻明白了周海的深意。
周主任這是要趁熱打鐵,將這份報告的理論框架,用最鮮活、最真實的基層實踐來填充,使其更加無懈可擊。
掛掉電話,林南東立刻召集了調研組的另外三人。
當他傳達了周主任指示後,鄭學斌看了一眼坐在角落裡,依舊在默默整理著會議記錄的陳捷,心中五味雜陳。
不得不承認,自己之前確實小看了綜合局,小看了這個年輕人。
“好,我同意。”鄭學斌乾脆地說道,“我們再深入走訪幾個不同類型的企業和政府部門,把問題摸得更透,把方案做得更實。”
他的態度轉變,讓整個調研組氣氛,變得前所未有的融洽與高效。
接下來的三天,調研組行程變得異常緊湊。
他們不再走馬觀花,不再隻聽地方官員彙報,而是真正沉了下去。
他們去了一家瀕臨破產的紡織廠,看到了數千名女工在下崗後的彷徨與無助。
還去了一家剛剛通過技術改造、扭虧為盈的特鋼廠,聽廠長講述他們是如何在市場夾縫中求生存,又是如何靠著一股不服輸勁頭,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
每一次走訪,每一次座談,都像一塊塊沉重拚圖,在陳捷腦海中,逐漸拚湊出一幅真實而殘酷的東北經濟生態圖景。
這片黑土地,病得很重。
它的病根,既有產業結構單一、體製機製僵化的曆史原因,更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那份失落尊嚴和迷失方向感。
陳捷將所有的見聞和思考,都默默地記在心裡,他很少發言,但每一次提問,都精準切中問題要害。
他的問題,從不涉及對錯,隻關乎本質。
漸漸地,連鄭學斌在遇到一些想不明白的問題時,都會下意識地問一句:
“小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