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最後一天,遼省和奉天市的主要領導,在省政府招待所,舉行了一場高規格的座談會,聽取調研組初步反饋。
會議由遼省發改委的一位副主任主持,奉天市這邊,則由一位主管經濟的副市長帶隊出席。
會議室裡,氣氛客氣而疏遠。
地方官員們,對於這些來自京城的“欽差”,心中充滿了複雜情緒,既希望他們能帶來資源和政策,又害怕他們不接地氣,胡亂指揮。
鄭學斌作為調研組組長,代表小組,將他們這幾天形成的初步思路,進行了彙報。
他重點闡述了“騰籠換鳥,築巢引鳳”的總體構想,並結合幾個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可行性。
他的彙報,專業、嚴謹,充滿了理論深度。
地方官員們聽著,頻頻點頭,但眼神中,卻大多是禮貌性讚同,真正聽進去的,似乎並不多。
彙報完畢,進入交流環節。
省發改委副主任,說了一通“感謝調研組為我們傳經送寶,你們的建議高屋建瓴,為我們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之類的官樣文章。
其餘官員,也大多是附和幾句,場麵話滴水不漏,但就是不涉及任何具體問題。
這是一種典型的軟抵抗。
你們說的都對,我們都讚同,但具體怎麼做,我們有我們的難處,你們不懂。
鄭學斌和林南東都看出了這種軟抵抗,心中不免有些著急。
如果不能與地方達成共識,那他們的報告寫得再好,也隻是一紙空文。
就在這時,一個一直沉默著的中年官員,緩緩開了口。
他就是奉天市主管工業的副市長,胡瑞平。
陳捷目光,瞬間被他吸引。
胡瑞平,這個名字,陳捷在上一世,如雷貫耳。
上一世的記憶裡,正是這位作風強硬、思想超前的實乾派官員,在幾年後,被調往另一座同樣陷入困境資源型城市擔任一把手,並以雷霆手段,強力推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硬生生地將那座城市,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創造了轟動全國的“XX模式”。
後來,胡瑞平一路高升,最終官至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成為主導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人物之一。
沒想到竟然會在這裡,以這種方式,與這位未來大佬提前相遇。
此刻的胡瑞平,還隻是一個地級市副市長,四十多歲的年紀,麵容清瘦,眼神銳利,身上帶著一股與周圍官員格格不入的沉靜與鋒芒。
“鄭局長,林處長,”胡瑞平聲音異常沉穩,瞬間讓有些嘈雜的會議室安靜下來,“你們的報告,我聽了,思路很好,特彆是騰籠換鳥這個提法,很有新意。”
他先是肯定了一句,隨即話鋒一轉:
“但是,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們的方案裡,‘鳥’換了,‘鳳’也引來了,那原來籠子裡的那些老鳥、笨鳥,它們怎麼辦?都餓死嗎?”
這個問題直指方案中最柔軟,也最核心的軟肋——人的問題。
會議室裡的氣氛,瞬間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