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上午,資料館裡,就隻有他們兩個人。
一個在窗邊,一個在角落,各自沉浸在自己世界裡,隻有翻動書頁的沙沙聲,在安靜的空氣中交織。
這是一種奇妙的共處。
接下來幾個周末,同樣的情景,反複上演。
每個周日清晨,當秦振陽走進資料館時,總能看到那個年輕的身影,早已坐在窗邊裡,沉浸在書海之中。
兩人之間,依舊沒有任何交談。
隻是在進門時,陳捷會恭敬地喊一聲“秦主任”。
而秦振陽,則會對他微笑著點一點頭。
他們就像兩個心照不宣的棋友,在同一個棋盤上,下著各自的棋,彼此獨立,卻又在某種精神層麵上,形成了奇妙的共鳴。
而秦振陽,也漸漸對陳捷閱讀的書目,開始產生了好奇。
第一周,是《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說明這個年輕人在補曆史,打基礎。
第二周,是總設計師的《文選》和《文集》,說明他開始思考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邏輯。
第三周,陳捷桌上攤開的,竟然是《資本論》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顯然是在以此進行中西方經濟思想的比較研究。
第四周,陳捷甚至找來了一堆關於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案例分析報告。
秦振陽心中那份好奇,越來越濃。
這個年輕人,知識涉獵很廣,思考維度很深啊。
他每一次選擇的路徑,都精準地踩在了這個國家未來發展最關鍵節點上。
秦振陽開始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真正的興趣。
他讓秘書,悄悄地調來了陳捷的全部檔案。
檔案很簡單。
農家子弟,高考狀元,燕大法學院畢業,在校期間表現優異,組織過一場轟動全校的法治論壇。
實習期間,參與了醫改報告和東北調研,表現突出,得到了綜合局周海和經濟局鄭學斌的一致好評。
履曆堪稱完美,但又似乎無法完全解釋,這個年輕人身上,那份超越年齡的沉穩與好學。
秦振陽將檔案放在一邊,沒有再多想。
他更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
轉折,發生在一個多月後的又一個周末。
這天,京城下起了入秋以來的第一場雨,天氣陰冷。
資料館裡,更顯清靜,隻有陳捷和秦振陽兩個人。
陳捷正全神貫注地研讀著一份關於蘇聯解體的內部研究報告,試圖從那場驚心動魄的大國悲劇中,為自己國家的未來,尋找鏡鑒。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直到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打破了寧靜。
是秦振陽的秘書,小王。
小王快步走到秦振陽身邊,壓低聲音,恭敬地提醒道:
“書記(秦振陽也是書記處的書記之一),已經十二點了,該吃午飯了,下午兩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外事活動。”
秦振陽這才如夢初醒般地,從書本中抬起頭,揉了揉有些酸澀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