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想看看,這位從京城來的高材生,麵對這種具體的、瑣碎的民生難題,會拿出什麼不一樣的辦法。
陳捷看完信,沒有立刻表態,而是將信紙輕輕放在桌上,抬頭看著李文軍,問道:
“李主任,這個問題,以前我們是怎麼處理的?”
李文軍愣了一下,沒想到陳捷會先問曆史,他回憶了一下,老老實實地回答:
“以前……主要是讓派出所和交警支隊在放學時段加派警力去現場疏導,但您也知道,所裡和隊裡警力也緊張,不可能每天都安排那麼多人過去,所以效果一直不太好。”
“嗯。”陳捷點了點頭,心中已然有了計較。
他拿起桌上的筆,並沒有直接在校長信上做批示,而是另外拿過一張空白便簽紙,一邊思索,一邊對李文軍口述起來:
“李主任,你看這樣,關於中心小學的交通擁堵問題,光靠堵和疏,治標不治本,必須多管齊下,打一套組合拳。”
李文軍連忙拿起筆記本,準備記錄。
“首先是錯峰,學校門口的擁堵,根源在於三千多名學生在同一時間湧出校門,造成了瞬時的人流和車流高峰,可以跟學校溝通一下,嘗試推行錯峰放學製度。”
“比如,讓一到三年級的低年級學生,提前十五分鐘,在四點一刻放學,四到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則延遲十五分鐘,在四點四十五分放學。”
“這樣一來,就把原來集中的一個洪峰,拆解成了兩個平緩的小高峰,校門口的壓力,瞬間就能減輕一半。”
李文軍的筆,在筆記本上停住了。
錯峰放學?
他眼睛猛地一亮,這個法子好啊!
簡單,易行,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成本!
自己怎麼就沒想到呢?
陳捷聲音還在繼續:
“然後是共治,光靠政府和學校力量是有限的,必須把家長這支最龐大的力量給調動起來,建議由學校牽頭,鎮團委和婦聯配合,在全校範圍內,招募一批家長誌願者。”
“每天放學時段,安排四到五名誌願者,穿上統一的紅馬甲,戴上小紅帽,在校門口協助老師和交警,引導學生有序離校,勸導家長文明停車。”
“自己的孩子自己管,家長的勸說,有時候比我們乾部說話還管用,有他們的加入,不僅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還讓家長從一個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陳捷這個思路,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一種創新嘗試,它跳出了傳統政府大包大攬的模式,引入社會共治的理念。
李文軍聽得連連點頭,心中對陳捷的佩服,又加深了一層。
“最後,是定區。”陳捷思路行雲流水,“擁堵的另一個原因,是無序,可以協調城建所和交警支隊,對學校門口的道路,進行一次微改造,也不用搞什麼大動作,隻需要在馬路兩側,用黃線劃出專門的‘即停即走接送區’和‘限時停車等待區’。”
“電動車停在哪裡,小汽車停在哪裡,都規定得明明白白,哪個區域隻能停留三分鐘,哪個區域可以停留五分鐘,都用醒目標識牌標注清楚,再配合家長誌願者的引導,整個接送秩序,不就建立起來了嗎?”
聽完陳捷的話,李文軍暗暗讚歎。
錯峰、共治、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