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兩件事,陳捷批示的其他事項,也都得到了高效落實。
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鎮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他們感覺整個政府的運轉效率,比以前快了不止一個檔次。
以前一份文件報上去,沒個三五天,甚至一個星期,根本下不來。
現在,隻要是程序正規、要求合理的申請,上午報到陳鎮長那裡,下午批示意見就能下來,絕不拖延。
但這種高效,隻針對那些合理合規的“正事”。
對於那些不合理、不合規的申請和夾雜著各種利益訴求的報告,陳捷則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鐵閘。
半個月來,他已經連續駁回了七八份看似“高大上”的項目申請。
有想在鎮郊風景最好的雁山湖畔,建一個高端私人會所的。
有想把鎮裡最後一塊濕地保護區,填平了蓋高檔彆墅區的。
還有一家外地化工廠,打著“高新科技”的旗號,想把一條已經被其他城市淘汰的高汙染生產線,轉移到安宜鎮來。
這些項目背後,無一不站著各種手眼通天的老板,牽扯著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
在過去,這些項目或多或少,總能通過各種方式,在鎮裡拿到批文。
但現在,它們無一例外,都被陳捷以一種不容置疑,卻又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的方式,給打了回去。
每一條批示意見,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直接從法律和政策層麵,堵死了所有可操作的空間。
漸漸地,安宜鎮商界和官場的一些人開始意識到,這個新來的年輕鎮長,不是一個可以輕易糊弄的新兵蛋子,也不是一個可以被利益收買的自己人。
他像一塊又冷又硬的石頭,橫亙在了少數人發財的道路上。
暗流,開始在平靜的水麵下,悄然湧動。
……
這天下午,常務副鎮長蔣海山的辦公室門被敲響。
一名辦事員抱著一份文件,臉上帶著幾分苦澀和為難,走了進來。
“蔣鎮長,這份……這份文件,又被陳鎮長給打回來了。”辦事員的聲音壓得很低,仿佛怕被隔壁辦公室的人聽到。
蔣海山正在審閱一份關於新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報告,聞言,眉頭下意識地皺了一下。
他放下手中的報告,接過辦事員遞來的文件,目光落在封麵上那一行清秀而又遒勁的批示意見上。
文件內容,是關於在鎮北規劃一個新的紡織印染工業園區的項目申請。
這個項目,是蔣海山親自跟進的,也是他為安宜鎮下一步經濟發展布局的一顆重要棋子。
安宜鎮紡織業發達,但大多是散落在各村各戶的小作坊,規模小,汙染大,管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