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山的想法,是把這些小作坊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治汙,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打造一個現代化的紡織印染基地。
這個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也符合產業升級的大方向。
但現在,這份被他寄予厚望的報告,再一次,被陳捷給打了回來。
蔣海山深吸一口氣,耐著性子,仔細看起了陳捷的批示意見。
“該項目立意甚好,符合我鎮產業集聚發展方向,原則上予以支持。但項目選址、環境評估、及配套設施規劃等方麵,尚存在諸多重大瑕疵,需補充論證後,再行審議。”
批示開頭,先是肯定了項目的方向,給足了麵子。
但緊接著,便是長達兩頁紙的、密密麻麻的、一針見血的問題清單。
“其一,項目選址位於我鎮上風上水方向,且緊鄰主要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環評報告中對此風險未做充分評估,所提治汙方案亦語焉不詳,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
“其二,項目規劃占地三千畝,其中涉及基本農田保護區超過五百畝,根據國家《土地管理法》及《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此舉已涉嫌違規,需報請市級以上國土資源部門審批,相關手續付之闕如。”
“其三,項目報告中隻提建設生產廠房,對於配套的工人宿舍、子弟學校、社區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未做任何規劃,大量產業工人及其家屬的居住、就學、就醫問題如何解決?此為重大社會穩定風險。”
“……”
一條條,一款款,邏輯嚴密,引經據典,每一條都精準地打在項目的七寸上,讓人找不到任何反駁的餘地。
蔣海山看完,久久沒有說話。
他將文件輕輕地放下,整個人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發脹的太陽穴。
若不是這半個月來的相處,讓他對陳捷的為人有了一些基本了解,他幾乎要以為,這個年輕人是在刻意針對自己,是在用這種方式,給自己這個常務副鎮長穿小鞋。
但蔣海山心裡清楚,陳捷不是。
這半個月來,陳捷批示同意的那些文件,都取得了極好的效果,贏得了鎮裡乾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他能感覺到,陳捷做事的出發點,是公心,不是私心。
可問題是……
蔣海山看著桌上那堆積起來的、越來越多被陳捷打回來的項目報告,心中湧起一股深深的無力感。
他漸漸摸清了這位新搭檔的工作風格,嚴謹、細致、滴水不漏,做事都要求程序正義,要求有萬全的預案。
這種風格,用在處理民生瑣事、化解基層矛盾上,自然是無往不利,堪稱典範。
但用在推動經濟發展,特彆是安宜鎮這種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前沿陣地上,就顯得……過於嚴苛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搞經濟,搞項目,哪有一開始就百分之百完美無缺的?
很多事情,都是先乾起來,在發展過程中,再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如果事事都要等到所有條件都成熟,所有風險都排除,那黃花菜都涼了,發展的機遇,也就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