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革,你配合繼業,重點關注那些反複出現、涉及安全或影響重大工程進度、且廠礦自身難以解決的技術瓶頸案例,把關鍵數據摘錄出來。”
“我負責最終的問題提煉和歸類,並嘗試與…與未來可能的技術發展方向進行關聯分析。”趙四停頓了一下,係統信息的提示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隻有他自己知道,他不得不用更含糊的說法。
分工明確,五人小組立刻投入了緊張的工作。辦公室裡隻剩下翻動紙張的沙沙聲、筆尖劃過的唰唰聲和偶爾低沉的討論聲。
趙四沒有埋頭在紙堆裡,他更像一個指揮官,不斷在三人之間巡視,聽取他們的初步發現,及時糾正偏差,引導思考方向。
“這份報告提到新型艦用鍋爐過熱管頻繁爆管,原因是材料高溫蠕變性能不足。”陳繼業遞過一張索引卡。
趙四看了一眼,道:“記下。這不僅是鍋爐問題,可能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火箭發動機燃燒室,都可能麵臨更極端的高溫考驗。歸類到‘高溫高強度結構材料與壽命預測’方向。”
王永革拿著一份某礦山重型挖掘機回轉支承早期疲勞斷裂的報告嚷嚷:“四哥,這個!又是軸承!跟之前在洛拖看的軋機軸承有點像,但載荷更大,工況更惡劣!”
趙四接過報告快速瀏覽:“嗯。這涉及到重載、衝擊載荷下的抗疲勞設計、材料選用和潤滑。把它和之前工程機械、軋鋼設備裡的類似軸承問題合並,初步命名為‘特大/重載軸承可靠性技術’,包括設計、材料、潤滑、狀態監測幾個子項。”
借助未來視野的提示,趙四的梳理工作帶有一種驚人的前瞻性。他不僅能從當前的問題中看到共性,還能隱約判斷出哪些難題在未來會變得更加關鍵和迫切。
幾天下來,黑板上逐漸列出了一長串初步識彆出的共性基礎難題方向,涵蓋了材料、工藝、核心基礎件、檢測試驗等多個層麵:
高性能合金鋼(軸承鋼、齒輪鋼、模具鋼)冶金質量提升
大型/複雜鑄鍛件控形控性技術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
特種功能材料(電子、光學、耐高溫、耐腐蝕)製備
極端工況潤滑與密封技術
高可靠性連接(焊接、粘接、緊固)技術
無損檢測與早期故障診斷技術
環境適應性(高溫、高濕、鹽霧、振動)與加速壽命試驗方法
…
每一個方向背後,都關聯著趙四親曆或知曉的多個具體案例,以及未來重點項目可能的需求。
看著黑板上越來越長的清單,王永革倒吸一口涼氣:“好家夥,這麼多短板?這要都補上,得費多大功夫?”
陳繼業神色凝重:“這說明我們的工業基礎,確實存在係統性的薄弱環節。趙工梳理出的這個框架,價值連城。”
趙四放下粉筆,拍了拍手上的灰,目光掃過黑板上的清單,又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這還隻是初步梳理。下一步,我們需要對每個方向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其影響範圍、緊迫程度、技術可行性,並初步提出攻關路徑建議。”
他知道,這份清單一旦正式提交,將不再是辦公室黑板上的粉筆字,而會成為一份沉甸甸的國家級技術行動計劃指南的雛形。
他的筆,正在勾勒未來十年中國工業脊梁的加固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