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那兩個隱秘的“微電子學組”在簡陋的條件下,正對著矽片和化學試劑進行著最基礎的探索,進展緩慢卻紮實。
與此同時,“盤古計劃”的主體工程,“901工程”超高精度機床的攻關,在趙四的統籌和各方努力下,克服了重重技術障礙,開始進入關鍵部件的總裝調試階段。
標準化與數據庫的建設也在磕磕絆絆中逐步推進,首批統一規範的材料數據開始在內部協作中發揮作用,展現出體係化建設的初步威力。
就在各項工作看似逐步走上正軌,趙四準備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下一步規劃時,一份來自國防科委的加急絕密函件,被直接送到了“盤古計劃”領導小組和李副部長、趙四的案頭。
函件內容簡潔卻重若千鈞:為某新型戰略武器係統配套的液壓伺服控製係統,其核心精密伺服閥,在近期的高強度、長周期可靠性試驗中暴露出嚴重問題。
國產仿製閥性能極不穩定,故障率高,壽命遠低於設計指標,已嚴重拖累整體項目進度。
鑒於該閥技術含量極高,涉及精密加工、特種材料、液壓控製等多領域,常規渠道短期內無法解決。
特此請求“盤古計劃”予以緊急技術支援,限期三個月內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或替代產品。
這無異於一道突如其來的“終極考題”,帶著不容置疑的緊迫性和極高的難度,直接砸向了剛剛起步的“盤古計劃”。
李副部長立刻召集趙四和幾位核心專家召開緊急會議。
會議氣氛凝重。
“情況大家都清楚了。”
李副部長麵色嚴肅,“這是‘盤古計劃’立項以來,接到的第一個直接來自最高軍工項目的應用需求。”
“這不是演習,是實戰!任務極其艱巨,時間極其緊迫。”
“成功了,‘盤古計劃’的價值將得到最有力的證明,國防項目也會順利推進;
失敗了,不僅會影響重大國防項目,更會對計劃的聲譽和發展造成沉重打擊。”
一位資深材料專家翻看著函件附件中的技術指標要求,眉頭緊鎖:
“難度太大了。”
“這種伺服閥,號稱液壓係統的‘皇冠’,對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蝕性、尺寸穩定性要求近乎苛刻。”
“閥芯閥套的配合精度要求達到亞微米級,圓度、圓柱度、表麵粗糙度要求都遠超我們現有的加工能力;對動態響應、泄漏控製的要求更是嚴格。”
“要是在等兩年,等901工程成功......”
“可以我們目前的基礎,三個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另一位液壓專家補充道:“而且這不是理論攻關,是要拿出實實在在能用的產品,要通過嚴苛的軍標考核。”
“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前功儘棄。”
壓力如山般壓在每個人心頭。
這確實是對“盤古計劃”前期積累和綜合攻關能力的一次極限檢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趙四身上。
他是技術規劃的實際負責人,也是“盤古計劃”的靈魂人物。
趙四沒有立刻表態,他快速翻閱著技術資料,大腦飛速運轉,結合腦海中的係統知識進行著評估。
難度確實極大,但並非毫無希望。
“盤古計劃”前期在材料、精密加工、測量技術上的積累,以及正在攻關的超高精度機床,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可能的基礎。
他抬起頭,目光沉靜而堅定:“部長,各位老師,任務確實艱巨,但這也是檢驗我們‘盤古計劃’成色的最好試金石。”
“我們不能退縮,必須迎難而上!”
他頓了頓,條理清晰地開始部署:“我認為,我們可以將問題分解。”
“重點是發揮‘盤古計劃’跨部門協同的優勢,打一場立體攻堅戰。”
“第一,材料組。”他看向材料專家,“立即對失效的伺服閥進行解剖分析,重點分析閥芯、閥套、密封元件的失效模式和材料缺陷。”
“同時,啟動緊急預案,利用我們新建的材料數據庫和標準,協調鞍鋼、撫順特鋼等單位。”
“針對性地冶煉一批高性能不鏽鋼和特種合金試驗材,重點攻關材料的均勻性、耐磨性和尺寸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