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烽火硝煙尚未在記憶中完全散去,洛陽皇城的深處,另一場關乎帝國未來氣運,沒有刀光劍影卻更加深刻的變革,已在悄然醞釀。
這場變革的核心,便是沿襲數百年的選官製度——科舉。
紫宸殿側殿,燈火長明。
袁大山、白素雅與尚書令柳如夢,正圍著一張寫滿改革條款的絹帛,進行著最後的斟酌。
桌案上,堆滿了來自格物院、戶部、工部甚至女子學堂的各類報告,它們共同指向一個現實:
帝國的發展,急需大量通曉實務、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而非僅僅熟讀經義、善於辭章的文人。
內心os:袁大山指著絹帛上“明算”、“格物”等科目,對白素雅和柳如夢說:“看看三鐵的格物院,看看六斤的戶部,再看看邊關急需的醫官、懂水利的官員……光會背《論語》《孟子》,能造出水車?能管好錢糧?能治好水患?這科舉,必須改!得選能乾實事的人!”)
白素雅輕聲道:
“陛下所見極是。然則經義乃修身之本,亦不可全然廢棄。當取其精華,去其迂腐,與實用之學並重。且需廣開官學之門,使寒門子弟亦有書可讀,有路可循,方是長久之計。”
她的目光掃過“增設州縣官學”、“設立寒門助學基金”等條款,充滿期待。
柳如夢補充道:
“娘娘所言,乃固本之策。臣以為,新科考科目權重,當明確公示。如明算、格物、律法、農政、醫理等,合計需占六成以上,經義策論占四成,且策論需結合實務,空談者黜落。如此,導向分明,天下士子自知該向何處用力。”
經過反複推敲,《啟元科舉新製綱要》最終定稿。其主要革新之處在於:
一、科目革新:保留進士科,但內容巨變。除經義策論側重治國安邦的實際應用)外,大幅增加“明算”數學、統計)、“格物”物理、工程原理)、“律法”刑律、民約)、“農政”農業技術、水利)、“醫理”基礎醫學、防疫)等實用科目的考試內容與權重,總分占比超六成。
二、開設專科:另設“明法”、“明算”、“格物”、“醫士”等專科,專考該項技藝,中者亦可授官,躋身仕途。
三、廣建官學:下令各州、郡、縣普遍設立官辦學校,聘請有實學之人為師,教材由朝廷統一編纂審定,融入新學內容。
四、助學濟困:設立“啟元助學基金”,由皇室和內帑出資,聯合地方財政,為貧困學子提供膳食、書籍補貼,確保才華不致因貧瘠埋沒。
新製詔書頒布天下,如同在看似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塊巨石!
消息傳出,無數身處茅屋陋巷,苦讀卻難見出頭的寒門士子,先是難以置信,繼而欣喜若狂!
他們不必再耗儘家財去求購孤本典籍,不必再絞儘腦汁鑽研華麗卻無用的辭藻,隻要肯用心於算學、格物、律法等實用之學,便有魚躍龍門的機會!
“蒼天有眼!陛下聖明啊!”
有老秀才捧著詔書抄本,在破舊的祠堂前老淚縱橫。
“快!快去縣城官學報名!聽說那裡新來了教格物的先生!”
鄉野之間,這樣的對話比比皆是。一股蓬勃的、向上的力量,在帝國的底層洶湧流動。
然而,這股新風,卻讓許多依靠經學傳家,壟斷知識的世家大族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洛陽城內,幾處深宅大院中,氣氛凝重。
“荒謬!簡直是荒謬!”
一位崔姓世家家主將茶杯狠狠頓在桌上,“科舉取士,乃為國選賢,自當以聖人之學為根本!如今竟讓那些匠作、醫卜、商賈之術登堂入室,與經義並列,成何體統?!長此以往,禮崩樂壞矣!”
另一位於姓家主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