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魂穀一役,“轟天雷”驚天動地的轟鳴,不僅粉碎了胡騎聯軍最後的抵抗意誌,更如同沉重的戰鼓,敲響了草原舊秩序的喪鐘。
硝煙散去,曾經桀驁不馴的鮮卑、烏桓諸部,在絕對的力量和無法理解的“神威”麵前,徹底喪失了抗爭的勇氣。
李九虎並未因大勝而鬆懈,他深知,武力征服易,人心歸附難。
在木英英的輔佐下,他迅速展開了有條不紊的善後工作。
大軍以王庭為中心,分成數路,由牛小牛等將領率領,對廣袤草原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掃蕩式”巡弋。
此舉並非為了殺戮,而是彰顯存在,清剿那些仍不死心的零星殘敵,並招撫所有敢於反抗的部落。
所到之處,華朝軍威與“天雷”的傳說先行,大多數部落聞風而降,獻上表示臣服的白旄牛尾和部分牲畜。
少數負隅頑抗者,在鋼鐵洪流麵前,也迅速被碾為齏粉。
內心os:李九虎看著地圖上一個個被標記為“已臣服”的部落據點,對木英英感歎:英英,陛下常言,恩威並施。如今‘威’已立,該行‘恩’了。草原之患,非一日能除,需長遠計議。)
針對草原的特殊情況,並結合柳如夢從洛陽發來的指導方略,李九虎與木英英等人商議後,奏請朝廷批準,在狼居胥山南麓,原鮮卑王庭附近,設立“北庭都護府”。
都護府並非直接管轄草原,而是采用羈縻之策。其主要職能在於:
代表朝廷接受諸部臣服,監督其履行納貢規定各部每年需上繳一定數量的良馬、皮草);
調解各部之間的糾紛,防止內耗再生仇殺;
保護通往西域的商路安全;
並在條件允許的地點,嘗試設立小型互市場所,用中原的鹽鐵、布帛、茶葉換取草原的牲畜、毛皮,以經濟紐帶促進融合。
而都護府的首任都護人選,更是體現了新朝的用人思路。
並非傳統的世家文臣或勳貴武將,而是一位在地方治理中表現出色、精通胡務、出身寒門的原幽州法曹——陳石頭。
此人處事公允,熟悉邊情,由他坐鎮北庭,再配屬部分精通胡語的吏員和一支精乾的戍守軍隊,足以初步穩定局麵。
與此同時,對俘虜的處理也頗具章法。
普通部落民,願意歸附者,登記造冊,劃給草場,令其安居。
頑固分子及部分青壯戰俘,則被押解南下,充實邊境軍屯,或交由張三鐵的工部,用於開發北疆礦藏、修築道路,以勞役贖罪。
至於拓跋力微等重要酋長,則被嚴加看管,準備押赴洛陽,聽候皇帝發落。
一切安排妥當,已是啟元二年的深秋。
草原上天高雲淡,草色漸黃。
李九虎留下陳石頭及一萬兵馬鎮守北庭都護府,自己則與木英英、牛小牛率領主力大軍,押解著俘虜和繳獲的無數戰利品——成千上萬的駿馬、牛羊、皮貨,以及各部獻上的貢品,浩浩蕩蕩,踏上了凱旋歸程。
消息早已傳回洛陽。
當北伐大軍的身影出現在黃河渡口時,整個洛陽城沸騰了。
自發前來迎接的百姓擠滿了道路兩旁,簞食壺漿,歡呼聲震天動地。
人們爭相目睹這支創造了以少勝多、千裡奔襲、直搗王庭、更引動“天雷”傳奇的勝利之師,尤其是那位年輕的主將李九虎,以及那位英姿颯爽的女參軍木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