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穀場堆滿新收的穀物,陳沐陽蹲在石臼旁,看著幾個族人費力地用木杵舂米。石臼邊緣磨損嚴重,米粒混著石屑,半天也脫不出多少穀粒。他抹了把額頭的汗,想起祖父日記裡提到的“水碓”——用水流驅動的舂米裝置。可眼下連最基本的鐵器都沒有,談何精巧機械?
“得先煉鐵。”陳景行擦著獵刀走來,刀刃在石磨上蹭出的火星,讓陳沐陽心頭一動。父子倆在部落議事時提出想法,老者卻連連搖頭:“鐵石比青銅更難熔,咱們連像樣的窯都沒有。”陳沐陽掏出畫在樺樹皮上的草圖:“用黏土和石塊砌雙層窯,中間填草木灰隔熱,鼓風用獸皮袋......”
說乾就乾。眾人在溪邊挖了深坑,用黏土摻著稻草反複捶打,壘出圓錐形的窯體。陳景行帶著年輕守衛進山尋找鐵礦石,在一處斷崖下發現黑色礦脈。他們用青銅鑿子一點點撬下礦石,又砍來粗大的青岡木燒製木炭——祖父日記裡寫過,木炭比普通柴火溫度更高。
第一爐開窯那天,整個部落圍在土窯旁。陳沐陽和幾個壯漢輪流拉動獸皮風箱,窯口的火苗由紅轉白,熱浪烤得人臉生疼。當窯門打開的瞬間,眾人卻大失所望:爐底隻凝結著幾塊疏鬆的鐵疙瘩,一碰就碎成渣。
“火候不夠,通風也不行。”陳景行撿起鐵渣仔細查看,“得改良風箱。”他拆下獸皮袋的木柄,削出兩個竹筒套在一起,又用藤條編織成活塞。新裝置拉動時,氣流明顯增強,還能通過控製竹筒長短調節風量。與此同時,陳沐陽在窯頂開了排煙孔,又用石塊加固窯壁。
第二爐燒製時,陳沐陽守在窯邊寸步不離。他根據火焰顏色判斷溫度,不時往爐內添加碎瓷片——這是從黑風崖廢墟撿來的,能降低鐵礦石熔點。三天三夜後,當窯門再次打開,爐底躺著一塊沉甸甸的鐵錠,雖然表麵粗糙,卻實打實有了金屬光澤。
“成了!”部落裡響起歡呼。老者顫抖著撫摸鐵錠:“咱們祖祖輩輩用石斧,沒想到真能煉出這玩意兒......”陳景行趁熱打鐵,將鐵錠放在石板上反複鍛打,火星四濺中,一把簡陋的鐵斧初具雛形。雖然比不上現代工具,但砍樹效率比石斧快了數倍。
有了鐵器,改良工具的想法如雨後春筍。陳沐陽帶著族人改造舂米臼,用鐵刃固定在木杵上,又在溪邊搭建起水碓——用木輪承接水流,帶動石杵自動舂米。當第一臼雪白的米粒流出時,幾個上了年紀的婦女抹起了眼淚:“以前舂一天的活兒,現在眨眼就成!”
農耕工具也煥然一新。陳景行仿照祖父日記裡的犁鏵樣式,打造出鐵製犁頭。犁架用結實的榆木製成,套上馴化的野牛,開墾荒地的速度成倍提升。陳沐陽還發明了“點播器”——一根中空的鐵管,下端尖銳,插入土裡後倒入種子,既省種又均勻。
隨著鐵器普及,部落開始出現分工。幾個手巧的年輕人跟著陳景行學習冶鐵,在窯邊搭建起鐵匠鋪;婦女們用鐵剪刀裁剪獸皮,縫製出更結實的衣物;守衛們的青銅矛換成了鐵槍頭,打獵時麵對猛獸更有底氣。陳沐陽在部落外圍設置了煉鐵廢渣堆,卻意外發現草木在廢渣旁長得格外茂盛——這成了他們最早的“肥料堆”。
冬日來臨時,部落裡響起叮叮當當的打鐵聲。陳沐陽蹲在新砌的磚灶前,看著鐵鍋裡翻滾的小米粥,香氣混著炭火味彌漫開來。父親正在打造一把鐵鍬,火星濺在他新做的皮圍裙上。老者湊過來,神秘兮兮地掏出個布包:“在老祭壇下挖到的,或許能用得上。”
布包裡是本殘破的青銅書簡,上麵刻著冶煉術。陳沐陽借著油燈辨認,發現記載著“灌鋼法”——將生鐵和熟鐵疊放加熱,能煉出更堅韌的鋼材。他的心跳加快,轉頭望向窗外的星空,天空之淚在懷中微微發燙。或許,這些不斷改良的工具,不僅是生存的依仗,更是解開時間密鑰秘密的關鍵拚圖。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