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吱呀作響的冰雕城門,刺骨的寒意裹挾著濃鬱的煙火氣息撲麵而來。陳沐陽握緊手中用雪兔腿骨改製的火把,跳動的火苗照亮了眼前的景象:寬闊的石板路上鋪滿厚厚的稻草,兩側冰砌的房屋錯落有致,屋簷下懸掛著風乾的鹿肉與魚乾。遠處傳來鐵器敲打聲,混著孩童追逐的嬉笑,為這座冰雪城堡注入難得的生機。
“像是中世紀北歐的集鎮。”陳景行壓低聲音,目光掃過牆角堆砌的泥炭塊——這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特有的燃料。他注意到街道旁的排水溝設計精巧,冰層下暗藏陶製管道,將汙水引向城堡外圍。這種兼顧排水與防凍的設施,顯示出建造者對極寒環境的深刻理解。
兩人沿著主路前行,忽見幾個身披熊皮鬥篷的壯漢正用雪橇拖拽巨大的冰塊。陳沐陽主動上前,用在各個時代學會的通用手勢比劃著求助。為首的壯漢上下打量他們,目光停留在陳景行腰間的隕鐵短劍上,眼中閃過一絲警惕。好在這時,一位戴著銀質胸針的老者拄著樺木拐杖走來,用拉丁語詢問來意。
“我們從東方來,遭遇暴風雪迷失方向。”陳沐陽用在羅馬帝國遺址中學到的拉丁語應答,“願以技藝換取庇護。”他展示了隨身攜帶的沙漠鍛造工具,又取出用駱駝刺纖維編織的漁網。老者名叫烏爾夫,是城堡的鐵匠首領,看到他們精湛的工具製作工藝,態度逐漸緩和,同意暫時收留。
在烏爾夫的安排下,父子倆住進了冰屋的閣樓。陳沐陽發現這裡的建築采用雙層冰牆結構,中間填充苔蘚與羊毛,隔熱效果極佳。床鋪下方鋪設著中空的陶管,與廚房的火爐相連,溫暖的煙氣通過管道循環,形成天然的地暖係統。這種巧妙的設計讓他想起在沙漠綠洲建造的火牆,不禁感歎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智慧相通。
次日清晨,陳景行主動來到鐵匠鋪幫忙。他發現這裡的冶鐵工藝仍停留在較原始的階段,熔爐溫度不足導致鐵器韌性欠佳。憑借在沙漠積累的冶煉經驗,他指導工匠改造風箱,將單腔皮囊改為雙腔結構,同時調整鐵礦石與木炭的配比。當第一把經改良工藝鍛造的斧頭出爐時,烏爾夫用其劈開堅硬的凍木,鋒利程度令眾人驚歎。
陳沐陽則跟隨村民學習雪原狩獵技巧。他注意到當地人使用的捕獸夾容易生鏽,便用在綠洲學到的防鏽技術,將獸骨夾子浸泡在煮沸的蜂蠟中。這個改進使捕獸效率大幅提升,還意外獲得了新的食材——一種生活在冰裂縫中的盲魚。他教村民用柳條編織細密的魚簍,利用盲魚趨光的特性,在夜間用火把誘捕。
然而,平靜的生活很快被危機打破。連續多日的暴雪導致城堡的儲水冰窖坍塌,備用的水源地又被狼群占領。烏爾夫召集村民商議對策,陳沐陽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在城堡後山的向陽坡挖掘雪坑,利用陽光融化積雪收集水源。但挖掘過程中,他們遭遇了堅硬的凍土層,普通工具難以奏效。
關鍵時刻,陳景行想起在戰國時期學到的“熱脹冷縮”原理。他帶領工匠打造出特殊的鐵鎬,將其燒熱後插入凍土層,待土層受熱鬆動再迅速挖掘。同時,陳沐陽設計了簡易的輸水係統,用中空的白樺樹乾連接雪坑與城堡,管道表麵覆蓋厚厚的泥炭層保溫。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清澈的雪水終於流入城堡的蓄水池。
解決水源問題後,父子倆又著手改善村民的飲食結構。他們發現城堡儲存的穀物因濕度問題發黴嚴重,便仿照在沙漠建造糧倉的經驗,用石塊墊高糧囤,四周設置通風孔,並在底部鋪灑石灰防潮。陳沐陽還在城堡的空地上試種從沙漠帶來的藜麥,利用廚房餘溫營造微溫室環境,成功培育出適應寒地的新品種。
隨著信任的加深,烏爾夫向他們透露了一個秘密:城堡地下藏有一條古老的密道,通向山脈另一側的溫暖河穀,但多年未用,已被積雪封堵。陳景行主動提出探查密道,他帶領村民用獸皮製作雪橇,裝載挖掘工具和保暖物資。在密道入口,他們遭遇了流沙陷阱——這是古人防止外敵入侵的機關。
陳沐陽憑借在沙漠應對流沙的經驗,指揮眾人用木板鋪設臨時通道,緩慢清理積沙。當密道終於顯露時,裡麵布滿坍塌的冰塊和腐爛的木梁。他們用繩索製作滑輪係統,將巨石吊離通道,又用新砍伐的白樺木加固牆體。經過半個月的努力,密道重新貫通,儘頭透出的微光,仿佛預示著新的希望。
啟程前夜,烏爾夫將祖傳的獸皮地圖贈送給他們,上麵標注著穿越雪原的安全路線。陳沐陽將自己記錄的《寒域生存手記》留給村民,裡麵詳細記載了改良的冶煉技術、冬季農耕方法和應急醫療知識。當晨曦再次照亮冰雕城堡,父子倆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征程。遠處的山脈在陽光下閃耀著銀光,而天空之淚在陳沐陽懷中微微發燙,似乎在指引著下一個未知的目的地。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