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寒風裹挾著冰晶掠過冰磧,陳沐陽蹲在臨時營地的角落,仔細觀察陶罐中浸泡的火山浮石溶液。經過一夜沉澱,溶液表麵泛起一層細密的白沫,這是堿性物質充分溶解的標誌。他用苔蘚過濾掉雜質,將澄清的液體倒入馴鹿膀胱製成的容器中——這種自製的腸胃藥在連續食用高蛋白食物後,能有效緩解消化不良。
陳景行正在處理前日捕獲的雪兔,他沒有急著剝皮,而是先用獸骨刀在兔腹劃開小口,取出內臟。"在極寒中,動物內臟比肉質更容易腐敗。"他將兔肝和兔心放在雪地上快速冷凍,"冷凍後的內臟既能延長保存時間,又能保持營養。"處理完獵物,他用鐵鎬在冰麵上鑿出一個深坑,將剩餘的兔皮和骨骼掩埋——這是為了防止血腥味引來掠食者。
早餐是改良版的"極地能量糊"。陳沐陽將風乾的旅鼠肉磨成粉末,混合燕麥碎粒、地衣粉和雲莓乾,加入適量的雪水攪拌成濃稠的糊狀。他特意在煮製時加入一小塊馴鹿油脂,油脂在高溫下融化,不僅增加了糊狀物的熱量,還使其口感更加順滑。父子倆就著溫熱的紅景天茶,將能量糊吃得一乾二淨。"每一口都要嚼滿20下,"陳景行提醒道,"充分咀嚼能減輕腸胃負擔,也能更好地吸收熱量。"
收拾行囊時,陳沐陽展示了新改進的背包背負係統。他用馴鹿筋將背包兩側的肩帶與腰部的皮帶相連,形成三角形的受力結構:"這樣能將重量均勻分散到肩膀和腰部,長時間行走也不會太累。"他還在背包底部加裝了可拆卸的冰爪固定環,遇到冰麵時能快速安裝防滑裝置。
行進途中,陳景行突然停下腳步。他注意到雪地上有一排整齊的爪印,爪印間距較大,邊緣帶有拖拽的痕跡:"是狼獾,這種動物喜歡儲存食物,附近可能有它們的糧倉。"父子倆循著爪印尋找,在一處冰裂縫邊緣發現了狼獾藏匿的洞穴。洞口覆蓋著厚厚的苔蘚和樹枝,陳沐陽用木棍小心撥開偽裝,果然看到洞內藏著幾隻風乾的鳥類。他們隻取走兩隻,用樺樹皮重新掩蓋洞口,保持現場原狀。
正午時分,太陽高懸天空,氣溫卻不升反降。陳沐陽取出用冰晶製作的簡易溫度計——一根中空的細長冰管,內部注入混有雲莓汁的水,水位隨著溫度變化而升降。"零下25度,比昨天低了5度。"他將溫度計小心收進特製的保溫套中,"低溫會使金屬變脆,使用鐵製工具時要格外小心。"
午餐是冷食搭配熱湯。陳沐陽將冷凍的雪兔肝切成薄片,放在燕麥餅上,撒上研磨的杜鬆子和地衣粉。這種冷餐能快速補充蛋白質,卻不會消耗過多熱量用於消化。陳景行則用陶罐煮了一鍋熱氣騰騰的苔蘚湯,湯中加入了狼獾糧倉中找到的鳥肉,以及曬乾的紅景天根莖。"熱湯不僅能暖身,還能補充因呼吸流失的水分。"他提醒兒子小口慢飲,防止燙傷。
下午的行程中,他們遭遇了"冰霧"現象。細小的冰晶懸浮在空中,能見度驟降至不足十米。陳景行立即取出用樺樹皮製作的導盲杖,杖頭綁著鈴鐺:"在冰霧中,聲音比視線更可靠。"他每走一步都輕輕敲擊地麵,通過回聲判斷前方是否有冰裂縫或障礙物。陳沐陽則將安全繩係在兩人腰間,保持三步的距離,防止走散。
傍晚宿營時,陳沐陽在一處冰碓底部發現了天然的避風洞。洞口狹小,但內部空間足夠兩人容身。他先用火把測試洞內氧氣含量,確認安全後,開始改造洞穴。他用鐵鎬將洞壁修整平整,在地麵鋪上三層隔熱層:最下層是乾燥的苔蘚,中間層是馴鹿皮,最上層覆蓋柔軟的雪兔毛。陳景行則負責搭建簡易灶台,他在洞口挖出一個斜坡,將陶鍋架在石塊上,利用斜坡引導煙霧排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晚餐是精心烹製的"石板烤肉"。陳沐陽在洞內找到一塊平整的石板,用鐵鎬燒熱後,將狼獾糧倉中獲取的鳥肉切成薄片,平鋪在石板上。他在肉片上塗抹用雲莓汁和地衣調製的醬料,肉香與果香混合,在洞內彌漫開來。陳景行則用剩餘的鳥骨熬湯,加入搗碎的火山浮石粉末,製成富含礦物質的營養湯。
睡前,陳景行教兒子製作"應急取暖石"。他們將拳頭大小的石塊放在篝火中加熱半小時,然後用多層樺樹皮包裹,製成簡易的暖手寶:"這種取暖石能持續散熱23小時,但使用時要包裹足夠的隔熱層,防止燙傷。"陳沐陽還學會了通過觀察冰洞內冰柱的生長方向判斷風向,這在夜間防範暴風雪時尤為重要。
深夜,陳沐陽被一陣細微的摩擦聲驚醒。他屏住呼吸,用耳朵貼緊地麵——這是在冰雕城堡學到的"聽地術"。通過冰層傳導的震動,他判斷出有動物在洞口附近徘徊。他輕輕推醒父親,兩人手持火把和鐵鎬,做好防禦準備。當陳景行突然掀開洞口的獸皮簾時,一隻饑腸轆轆的北極狐受驚逃竄,消失在茫茫雪原中。
次日清晨,父子倆繼續踏上征程。他們的背包裡多了新的生存物資:改良的腸胃藥、自製的導盲杖、應急取暖石。在這片嚴酷的寒原上,每一次危機都成為學習的契機,每一個生存技巧都凝聚著智慧的結晶。而遠方的地平線,依然隱藏著無數未知的挑戰,等待著他們用勇氣和知識去一一破解。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