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空之淚的藍光消散在晨霧中,鹹腥的水汽裹挾著睡蓮的清香撲麵而來。陳沐陽踉蹌著扶住岸邊扭曲的猴麵包樹,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湖,湖麵被初升的太陽染成流動的金箔,成群的火烈鳥正掠過淺灘,粉色羽翼在霧靄中若隱若現。陳景行彎腰拾起半塊刻著幾何紋路的陶片,邊緣還沾著尼羅河鱸魚的鱗片:“這裡是班圖人的領地,湖畔的生存法則得從頭學起。”
清晨的湖麵籠罩著珍珠色的薄霧,父子倆開始了與時間的賽跑。陳沐陽注意到蘆葦叢中頻繁跳動的水花,立刻用青銅匕首削尖竹竿,仿照當地漁民用的叉魚技法,在淺水區靜靜守候。當銀白色的羅非魚遊過時,他手腕發力,竹竿精準刺入魚身。陳景行則在岸邊挖掘黏土,將濕潤的陶土拍打成碗狀,架在三塊石頭上燒製簡易陶器——這是他們在古希臘學到的製陶技藝,此刻派上了用場。
水源處理充滿智慧。他們發現湖邊的水渾濁且帶著藻類腥味,陳景行想起在撒哈拉學到的分層過濾法,就地取材改良:底層鋪上從河床挖出的粗砂,中層填充碾碎的火山岩,頂層覆蓋乾燥的蘆葦。更巧妙的是,他將當地特有的睡蓮根莖搗碎,其分泌的黏液能快速吸附水中雜質。當清澈的水滴入陶罐時,陳沐陽驚訝地發現,經過過濾的湖水竟帶著淡淡的花香。
搭建營地時,父子倆充分利用湖畔資源。他們選中一棵傾斜的大榕樹,用堅韌的棕櫚纖維將樹乾與地麵的氣生根編織成網狀支架,再用寬大的芭蕉葉覆蓋頂部,形成天然的遮雨棚。為防止鱷魚侵擾,陳景行在營地四周挖掘壕溝,溝底插滿削尖的荊棘,溝壁塗抹從箭毒木提取的毒液。夜幕降臨時,他們點燃用乾蘆葦和鴕鳥糞混合的篝火,火焰騰起的濃煙不僅能驅趕蚊蟲,還能在湖麵形成明顯的信號標識。
食物采集開啟了新大陸。陳沐陽在濕地中發現了大片的野稻,細長的稻穗在風中搖曳。他想起在古希臘學到的農耕知識,用青銅鐮刀小心翼翼地收割,將稻穗鋪在陽光下晾曬。更驚喜的是,他們在腐爛的樹乾上找到了野生木耳,與羅非魚一起燉煮,鮮香的味道在陶罐中彌漫。陳景行還發明了“煙熏魚乾”,將捕獲的多餘魚類用鹽和香料醃製後,懸掛在篝火上方熏製,這種保存法能讓魚肉在高溫下保存數周。
與當地部落的相遇充滿戲劇性。當一群身著彩色獸皮、佩戴骨製飾品的班圖人出現在營地附近時,陳沐陽立即用樹枝在地上畫出象征和平的同心圓圖案。他模仿部落長老吹奏的蘆笙曲調,用空心竹管吹出簡單的旋律。這份誠意贏得了信任,部落長老教他們辨認可食用的野果,還展示了獨特的“魚陷阱”:用藤蔓編織成圓錐形的網兜,底部開口收緊,放入誘餌後沉入水中,魚兒遊進去便難以逃脫。
工具製造融入非洲特色。陳景行用河馬牙雕刻出帶有鋸齒的鋸子,手柄纏繞鱷魚皮防滑;陳沐陽則製作出“水上羅盤”,將磁石礦石固定在浮木上,無論湖麵如何波動都能指示方向。他們還發明了“蘆葦筏”,將粗壯的蘆葦用棕櫚纖維捆綁成束,中間放置乾燥的茅草,既能在湖麵捕魚,又可作為臨時避難所。
夜幕降臨時,維多利亞湖被月光染成銀色。父子倆坐在新搭建的營地中,陳沐陽用樹皮纖維編織漁網,陳景行則在研磨新收獲的野稻。篝火旁,部落少女教他們用彩色礦石粉末繪製圖騰,鮮豔的赭紅與湛藍在火光中跳躍。遠處傳來低沉的鼓點,那是部落慶祝豐收的節奏。而那枚天空之淚,安靜地躺在用非洲烏木雕刻的匣子裡,折射出湖麵星星點點的波光,見證著人類智慧與非洲大地的溫柔碰撞。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