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棚裡頓時安靜下來。
劉琦的心臟卻砰砰越跳越快,一個名字在他腦海裡呼之欲出——能在這個時候,有這等見識,又叫“元直”的…莫非是?!
想到這劉琦再也坐不住,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衣袍,起身走到那青衫士子桌前,鄭重地拱手行禮:
“這位先生請了!”
“在下劉琦,適才偶聞先生高論,茅塞頓開,敬佩不已,冒昧請教先生尊姓大名?”
那士子微微一愣,顯然聽過劉琦的名字,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但很快恢複平靜,起身還禮:“原來是劉琦公子。”
“在下潁川徐庶,徐元直,一介布衣,當不起公子‘先生’之稱。”
徐庶態度不卑不亢,並沒有因為劉琦的身份而顯得拘謹或者巴結。
徐庶!果然是徐庶!徐元直!
劉琦心裡頓時掀起了驚濤駭浪,狂喜瞬間衝散了之前的鬱悶!
諸葛亮沒見著,居然在這裡遇到了另一位大才!
這可是曆史上幫劉備打了大勝仗,後來又進了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啊!其才能絕不一般!
劉琦強行壓下心中激動,儘量讓聲音保持平穩:“元直兄太過謙了!方才一席話,可謂洞若觀火,直指要害!如今世人皆言袁紹必勝,唯元直兄能看到曹公勝機,實在令人欽佩!”
劉琦這話是發自真心,因為他知道徐庶說的全對。
徐庶眼中閃過一絲訝異,沒想到這位荊州長公子竟能理解並讚同自己這番“不合時宜”的論斷。
徐庶重新坐下,示意劉琦也坐:“公子也認為曹公能勝?”
劉琦坐下,誠懇道:“不瞞元直兄,我雖愚鈍,卻也覺得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斷,帳下謀士傾軋,良將雖勇卻疏於調度,雖勢大,實難持久。”
“反觀曹操,確如元直兄所言,法度嚴謹,善於用人,此消彼長,勝負之數,猶未可知也。”
劉琦巧妙地把後世結論用自己的話包裝了一下,既附和了徐庶,又沒顯得太未卜先知。
徐庶聞言,臉上露出了真正意義上的笑容,像是找到了知音:“公子能有此見地,已遠超尋常人了。”
兩人越聊越投機,從官渡之戰聊到荊州局勢,又聊到天下大勢。
徐庶見解獨到,分析問題往往一針見血,讓劉琦大有豁然開朗之感。
劉琦也趁機吐露了些自身困境和求賢若渴的心情,態度極為誠懇。
眼看時機成熟,劉琦深吸一口氣,起身對著徐庶深深一揖:
“元直兄大才,經天緯地!劉琦雖不才,如今身處困境,卻絕非甘於沉淪之輩!日夜所思,便是能得賢才輔佐,以安荊州,乃至匡扶漢室!”
“如元直兄這般大才,流落山野,實乃天下之大不幸!若元直兄不棄劉琦愚鈍,肯屈尊隨我回襄陽暫住,劉琦必奉為上賓,日夜請教!此生絕不相負!”
劉琦這番話說得情真意切,眼眶甚至都有些發紅。
徐庶看著劉琦,沉默了片刻。
他自然知道劉琦在荊州的尷尬處境,投奔他風險極大。
但劉琦的誠懇態度、對自己也是極度看重(甚至可說是知遇之恩),以及那份雖處逆境卻不甘平庸的誌氣,讓有些感同身受的徐庶有幾分心動。
他徐庶本就不是安分守己之人,早年任俠,後來折節讀書,所求不過一展抱負,遇一明主。
眼前這位劉公子,雖說處境尷尬,但或許可以留在身旁在觀察觀察…?
“承蒙公子如此厚愛,庶,感激不儘。”
徐庶思慮片刻後開口,“若公子不嫌徐庶才疏學淺,庶願隨公子前往,略儘綿薄之力!”
劉琦一聽,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強忍著激動,連連道:“太好了!得元直兄相助,如旱苗得甘霖!劉琦之幸也!”
當下劉琦也顧不上喝茶了,劉琦立刻起身,就要帶著徐庶回城。
而回去的路上,自然要經過那個關卡。
兵丁盤問時,劉琦心裡還有點打鼓,但麵上鎮定得很,隻說徐庶是自己新招攬的門客文書。
兵丁看徐庶一副寒士模樣,也沒太起疑,嘀咕了兩句就放行了。
見此劉琦暗暗鬆了口氣,心中直感歎自己這個荊州長公子,過得真是憋屈。
劉琦一行人有驚無險地回到州牧府自己偏院內。
隨後劉琦立刻吩咐下去,讓仆役收拾出一間最好的客房,以上賓之禮待徐庶,好酒好菜趕緊端上來。
劉琦自己則陪著徐庶,繼續茶棚未儘的話題,二人是越聊越是興奮,隻覺得眼前豁然開朗,好多劉琦以前想不通的關節,經徐庶一點撥,頓時清晰起來。
劉琦偏院內的一切,自然也沒瞞過蔡瑁的眼線。
很快消息就報到了蔡瑁那裡:“將軍,劉琦今日隨主公祭祀後,似乎晚歸了片刻,還帶了個陌生的窮酸書生回來,看樣子像是新招攬的門客。”
蔡瑁正在擦拭他的寶劍,聞言嗤笑一聲,把劍插回鞘裡:“窮酸書生?嗬,我就說嘛,司馬徽、龐德公那樣的人物,豈是他能請動的?
“這小子招個破落書生充門麵,真是越活越回去了!繼續盯著,看那書生能翻起什麼浪花。”
劉琦的所為算是讓蔡瑁徹底放下心來,覺得劉琦也就這點出息了。
這夜劉琦這處偏院裡,燭火亮了一夜。
劉琦和徐庶相談甚歡,從荊州談到天下,從軍事談到民生。
劉琦不僅獲得了寶貴的建議,更從徐庶那裡側麵打聽到了更多關於諸葛亮的信息和隆中的情況。
送徐庶去休息後,劉琦獨自站在窗前,看著窗外沉沉的夜色,心裡卻亮堂得很。
諸葛亮雖然還沒見到,但得了徐庶,簡直是意外之喜,像是走在漆黑夜裡突然摸到了一大塊金子,讓他信心倍增。
劉琦想起跟徐庶談起訪問諸葛亮的事,劉琦先說自己兩次來訪友不遇,莫非是這諸葛亮故意不見?
徐庶聞言,倒是笑了笑:“訪友貴在誠心,一次不見,便二次,二次不見,何妨三次?心誠則靈。”
徐庶這話像股清泉,一下子說到了劉琦心坎裡。
“三次……心誠則靈。”劉琦握緊了拳頭,眼神變得無比堅定,“諸葛亮,我一定會把你請出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