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霜晶映脈·極地傳信
2033年秋分前夕,阿爾卑斯山脈的第一場雪比往年早了十天。靈脈教育基地的指揮中心裡,大屏幕正實時轉播著挪威冰川守護區的畫麵——艾拉帶領的監測團隊踩著滑雪板,在白茫茫的冰川上艱難前行,他們身後的雪地摩托拖著設備箱,在雪地上留下兩道長長的痕跡。屏幕角落的監測數據顯示,冰川靈脈節點的能量值穩定在4.3赫茲,比夏季時高了0.1赫茲,而冰川表麵的溫度,已經降到了8c。
“艾拉說他們在冰川下發現了新的靈脈通道,能量波動比已知節點強30。”蘇瑤指著屏幕上的紅外影像,畫麵裡,一條淡藍色的能量帶正從冰川深處延伸出來,像一條藏在冰雪下的藍寶石絲帶,“更奇怪的是,通道周圍的冰層裡,檢測到了和地球寒武紀靈脈化石相似的有機化合物,還有一種從未見過的冰晶結構——這種冰晶在顯微鏡下是六芒星形狀,能反射靈脈能量,就像天然的水晶調節裝置。”
林羽湊近屏幕,盯著那條淡藍色的能量帶:“冰川下的壓力和低溫,可能讓靈脈能量形成了特殊的儲存結構。寒武紀的靈脈化石也是在低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的,說不定冰川下的通道,保留了地球遠古靈脈的原始狀態。”他轉頭對阿哲說,“你立刻整理火星岩層的低溫適應性數據,還有實驗室裡的微生物低溫實驗結果,傳給艾拉。冰川的環境和火星很像,他們的發現可能對‘靈脈三號’的火星實驗有幫助。”
阿哲剛把數據打包發送,樂樂就抱著一摞“少年監測日誌”跑了進來,臉上還沾著墨水:“林叔叔!你看澳大利亞的小朋友寄來的日誌,他們在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暗河裡,發現了會發光的菌絲!”樂樂翻開其中一頁,紙上畫著一條深藍色的暗河,河底的岩石上覆蓋著白色的菌絲,旁邊用彩筆標注著“靈脈能量4.6赫茲,比地麵高0.8赫茲”,“他們說暗河的水溫常年保持在18c,菌絲在水裡也能生長,還能附著在魚身上傳播——這是第一次發現能在淡水環境裡共生的靈脈微生物!”
蘇瑤接過日誌,快速瀏覽後眼睛一亮:“淡水環境的靈脈微生物,我們之前隻在雨林的溪流裡發現過,而且活性很低。大自流盆地的暗河與世隔絕,可能保留了更原始的微生物種類,說不定能適應火星的液態水環境。”她立刻聯係澳大利亞的少年監測站,讓他們采集暗河的水樣和菌絲樣本,儘快送到基地實驗室,“我們要測試這種微生物在低溫、低氧環境下的活性,還有和火星蒙脫石的兼容性——如果能在10c的液態水裡存活,就能作為‘靈脈三號’的備選微生物。”
當天下午,艾拉的視頻電話準時打了進來。屏幕裡,她正站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冰屋前,身後的冰川上鑽了一個直徑1米的冰洞,洞裡泛著淡淡的藍光。“我們用冰鑽打通了10米深的冰層,終於看到了靈脈通道的入口。”艾拉拿著手電筒往洞裡照,光束下,能看到冰層內壁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六芒星冰晶,“這些冰晶能把靈脈能量反射到周圍的冰層裡,讓整個通道像一個巨大的能量儲存罐——我們測量了冰層的能量密度,是普通靈脈節點的2倍。”
她舉起一個透明的樣本盒,裡麵裝著幾塊帶著冰晶的冰塊:“冰晶裡含有微量的靈脈元素,和沙漠的水晶礦物成分相似,但結構更特殊——六芒星的每個角都能引導不同方向的能量,形成立體的能量網絡。”艾拉把樣本盒放在監測儀上,屏幕顯示冰晶的能量調節效率,比人工製造的水晶裝置高15,“如果我們能複製這種冰晶結構,就能製造出更高效的能量調節裝置,無論是地球的極端環境,還是火星的銀色區域,都能用。”
阿哲在一旁聽得認真,突然問道:“冰晶周圍的冰層裡,有沒有發現微生物?比如能在低溫下存活的菌絲?”艾拉點點頭,調出顯微鏡下的畫麵:“冰層裡有少量休眠的真菌孢子,在5c的環境下能保持活性,隻是生長速度很慢——每七天才能長出0.1毫米的菌絲。我們嘗試用靈脈能量刺激它們,活性提高了20,但還是比沙漠的微生物慢很多。”
“把孢子樣本寄過來。”林羽說,“我們在實驗室裡模擬冰川的低溫環境,再加入暗河的微生物,看看能不能培育出既能耐低溫,又能快速生長的共生菌株。火星的銀色區域雖然有液態水,但溫度可能在10c以下,隻有耐低溫的微生物,才能在那裡形成穩定的共生係統。”
掛了視頻電話,林羽、蘇瑤和阿哲立刻召開了“靈脈三號”火星實驗的籌備會議。會議桌上,攤開著火星銀色區域的高清地圖、微生物培育方案,還有水晶調節裝置的設計圖。“目前我們有三個備選微生物:沙漠的共生真菌、雨林的猴麵包樹菌株,還有澳大利亞暗河的淡水菌絲。”蘇瑤指著方案上的表格,“沙漠真菌耐乾旱,但耐低溫能力差;雨林菌株生長快,但需要高濕度;暗河菌絲能在水裡存活,耐低溫能力中等——如果能把三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培育出‘三合一’的雜交菌株,就能適應火星的複雜環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阿哲在電腦上調出微生物雜交的模擬動畫:“我們可以用基因編輯技術,把沙漠真菌的耐旱基因、雨林菌株的快速生長基因,還有暗河菌絲的耐低溫基因整合在一起。實驗室已經做了初步的基因配對,成功率大概在45,還需要更多的樣本數據來優化方案。”他看向林羽,“冰川的休眠孢子樣本很關鍵,它們的低溫適應基因可能更原始,整合到雜交菌株裡,能提高耐低溫能力。”
林羽點點頭,在會議紀要上寫下“優先獲取冰川孢子樣本”:“艾拉的團隊還要在冰川待半個月,我們讓他們多采集一些冰晶和孢子樣本,同時監測靈脈通道的能量變化。另外,樂樂剛才提到的暗河菌絲,樣本大概一周後到,到時候阿哲你負責做低溫活性測試,蘇瑤你協調全球的靈脈監測網絡,收集不同環境下的微生物數據——越多的數據,雜交菌株的成功率越高。”
會議結束後,樂樂抱著剛整理好的“火星問題集”找到林羽,本子上寫滿了來自世界各地孩子的疑問:“林叔叔,加拿大的小朋友問,火星的液態水會不會結冰?如果結冰了,微生物還能活嗎?還有南非的小朋友想知道,能不能把沙漠的沙棘種子也送到火星,讓它們和微生物一起生長?”
林羽接過本子,逐頁翻看後笑了:“這些問題都很關鍵。火星的液態水可能在地下,溫度相對穩定,不容易結冰,但表麵的水肯定會結冰。至於沙棘種子,現在還不行——火星沒有足夠的氧氣和合適的土壤,種子無法發芽。但未來,等我們在火星建立了封閉的生態艙,說不定能嘗試種沙棘苗,讓微生物和植物形成共生係統,就像地球的沙漠一樣。”
他拿起筆,在本子上認真回複每個問題,還在旁邊畫了簡單的示意圖——比如火星地下液態水的分布、生態艙的結構。“你把這些回複寄給每個提問的小朋友,再告訴他們,‘靈脈三號’探測器會攜帶他們畫的火星生態圖,讓地球的孩子和火星的靈脈,來一次跨星球的‘對話’。”
樂樂用力點頭,抱著本子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林羽看著她的背影,轉頭看向窗外——育苗棚裡的沙棘苗已經長到了半米高,葉片的淡綠微光在夕陽下格外明顯,而實驗室的方向,燈火通明,阿哲和蘇瑤還在忙著分析數據。他知道,為了“靈脈三號”的發射,為了火星靈脈的喚醒,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而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就像一顆顆小小的種子,正在用他們的好奇和期待,為這場跨星球的探索注入力量。
一周後,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的暗河樣本如期抵達基地。蘇瑤和樂樂第一時間趕到實驗室,看著阿哲打開密封的樣本箱——裡麵裝著兩瓶暗河水樣,還有一塊附著著白色菌絲的岩石。水樣在透明的瓶子裡泛著淡淡的藍光,菌絲像一層薄紗,覆蓋在岩石表麵,輕輕晃動瓶子,菌絲還會隨著水流擺動,像活著的絲帶。
“水溫保持在18c,ph值7.2,和實驗室模擬的淡水環境一致。”阿哲用吸管取了少量水樣,滴在顯微鏡的載玻片上,“先看看微生物的形態。”屏幕上很快出現了菌絲的高清畫麵——這些菌絲比沙漠的真菌更細,直徑隻有0.01毫米,表麵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可能是它們能在水裡存活的關鍵,還能抵抗低溫。”
阿哲將水樣分成三份,分彆放在5c、10c、15c的恒溫培養箱裡,開始測試低溫活性。“每小時記錄一次菌絲的生長速度和能量波動。”他對樂樂說,“你負責記錄5c組的數據,注意觀察菌絲有沒有出現斷裂,或者顏色變化——如果變成褐色,就說明活性下降了。”
樂樂點點頭,搬了個小板凳坐在培養箱旁,手裡拿著筆記本和計時器。每隔一小時,她就會打開培養箱的觀察窗,用顯微鏡觀察菌絲的狀態,然後認真記錄在本子上:“1400,5c組,菌絲長度0.3毫米,顏色白色,能量波動1.2赫茲;1500,菌絲長度0.35毫米,顏色白色,能量波動1.1赫茲……”她發現,即使在5c的環境下,菌絲還在緩慢生長,隻是速度比常溫下慢了一半,而能量波動雖然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1赫茲以上,沒有出現休眠的跡象。
“阿哲哥哥!5c組的菌絲還在長!”樂樂興奮地喊道,“而且保護膜好像變厚了,是不是在適應低溫環境呀?”阿哲走過來,用顯微鏡觀察後點頭:“沒錯,保護膜能分泌一種抗凍蛋白,降低菌絲體內的冰點,讓它們在低溫下也能保持活性。這和冰川裡的休眠孢子很像,隻是暗河菌絲的抗凍能力更強,不需要休眠就能生長。”
與此同時,艾拉的團隊也傳來了好消息——他們在冰川下的靈脈通道深處,采集到了大量的六芒星冰晶和休眠孢子樣本,還拍攝到了通道儘頭的“靈脈核心”。根據傳回的監測數據,靈脈核心的能量值高達5.1赫茲,是目前發現的地球最高能量的靈脈節點之一,而核心周圍的冰層裡,有機化合物的濃度是通道入口的5倍,還檢測到了微量的液態水——這些液態水在12c的環境下依然沒有結冰,因為裡麵含有高濃度的靈脈元素,降低了水的冰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冰川下的液態水,和火星銀色區域的液態水環境幾乎一樣!”林羽看著艾拉傳來的數據,語氣裡滿是激動,“溫度12c,含有靈脈元素和有機化合物,而且周圍的岩石也是蒙脫石結構——這簡直是天然的火星環境模擬場!”他立刻讓艾拉采集核心區域的液態水樣和岩石樣本,“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用這些樣本,模擬火星銀色區域的完整環境,測試暗河菌絲和冰川孢子的共生能力,還有雜交菌株的適應性——這比人工模擬的環境更準確,實驗結果也更可靠。”
十天後,冰川的樣本終於送到了基地。當阿哲打開裝有靈脈核心液態水的樣本瓶時,所有人都驚訝地發現,水樣在10c的實驗室環境下,依然保持著液態,而且泛著淡淡的藍光,像一瓶凝固的星光。阿哲用吸管取了少量水樣,滴在載玻片上,然後加入暗河菌絲和冰川孢子的混合液,放在模擬火星重力的實驗裝置裡——這是為了模擬火星的低重力環境,測試微生物在這種環境下的生長狀態。
“火星的重力隻有地球的38,微生物的細胞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影響生長和能量傳遞。”阿哲盯著實驗裝置的觀察窗,“我們之前在實驗室裡模擬低重力時,沙漠真菌的菌絲會變得更細,活性下降15,不知道暗河菌絲和冰川孢子會不會有同樣的問題。”
樂樂一直守在實驗裝置旁,每隔半小時就會記錄一次數據。當實驗進行到6小時時,她突然喊道:“阿哲哥哥!你快看!菌絲和孢子結合了!”所有人都圍了過來——顯微鏡的屏幕上,暗河菌絲的保護膜正在溶解,而冰川孢子的外殼開始破裂,兩者的細胞內容物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菌絲體。更神奇的是,這種新的菌絲體在低重力環境下,不僅沒有變細,反而長出了細小的分支,像一棵微型的小樹,而能量波動,也從1.2赫茲升到了1.5赫茲。
“成功了!初步雜交成功了!”阿哲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他立刻調整實驗裝置的參數,將溫度降到15c,模擬火星表麵的極端低溫,“再測試一下耐低溫能力,如果能在這個溫度下保持活性,我們就有了能適應火星環境的共生微生物!”
接下來的24小時,實驗室裡的所有人都沒有離開。他們輪流監測雜交菌絲的狀態,記錄能量波動、生長速度、細胞結構變化等數據。當溫度穩定在15c時,雜交菌絲的生長速度雖然慢了下來,但依然在生長,每24小時能長出0.2毫米,能量波動也穩定在1.3赫茲,沒有出現活性下降的跡象。更重要的是,當阿哲將火星蒙脫石樣本加入實驗裝置後,雜交菌絲立刻向蒙脫石延伸,很快就附著在岩石表麵,形成了薄薄的一層菌絲網,而蒙脫石的能量波動,也從1.3赫茲升到了1.6赫茲——跨星球的共生反應,在實驗室裡成功實現了!
“這是曆史性的突破!”林羽看著實驗裝置裡的菌絲網,掌心的水晶球碎片泛著淡藍的光,與雜交菌絲的能量波動完美同步,“我們終於培育出了能在火星環境下存活的共生微生物,還有了能與火星蒙脫石聯動的能量係統
喜歡八音盒裡的世界請大家收藏:()八音盒裡的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