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禍水東引,鹹陽逐客公元前237年,鹹陽城)
主要事件:鄭國渠“疲秦”陰謀敗露,秦王政震怒但最終被鄭國說服繼續修渠。秦國宗室貴族借機煽動排外情緒,要求驅逐所有非秦國籍貫的“客卿”,矛頭直指在秦國占據要職的各國人才。秦王政在盛怒和宗室壓力下,下達了“逐客令”。
鄭國那句“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的呐喊,如同驚雷般在章台宮回蕩,暫時壓下了秦王嬴政沸騰的殺意。嬴政胸腔劇烈起伏,死死盯著階下那個被捆綁卻昂首挺胸的水工。理智與怒火在他腦中激烈交鋒:殺了這個間諜,固然解恨,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那四萬頃沃野良田也將化為泡影!這個誘惑太大了!
“押下去!嚴加看管!”嬴政最終從牙縫裡擠出命令,沒殺鄭國,但也沒說繼續修渠。鄭國被拖出大殿,留下死寂的朝堂和心思各異的群臣。
然而,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以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皆為楚係外戚,但與本土宗室利益一致)為首的秦國保守勢力,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視那些占據高位、手握實權的“客卿”非秦國籍貫的官員)為眼中釘肉中刺,認為這些外來者搶了本該屬於老秦貴族的權位和利益。鄭國事件,成了他們最好的彈藥!
幾天後,宗室貴族們集體發難。章台宮內,氣氛比鄭國受審時更加凝重壓抑。
“大王!”昌平君率先出列,聲音沉痛激昂,“鄭國一事,觸目驚心!此等狼子野心之徒,竟能蒙蔽聖聽,耗費我大秦十年血汗!此皆因‘客卿’泛濫,良莠不齊所致啊!”史載宗室借鄭國事件發難)
“昌平君所言極是!”昌文君立刻附和,“想我大秦,自孝公以來,商君鞅)、張儀、範雎等客卿,確有功績。然今時不同往日!山東六國指崤山以東諸國),亡我之心不死!如鄭國之流,以利誘之,實為間諜者,豈在少數?!”
他環視朝堂,目光刻意掃過幾位明顯是外來麵孔的大臣,繼續煽動:“客卿者,無根之萍!其心必異!今日有鄭國修渠疲秦,明日焉知不會有人統兵誤國、執政法壞?!長此以往,我大秦根基危矣!”
宗室貴族們紛紛跪倒,齊聲高呼:
“大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請驅逐所有客卿,肅清國政!”
“驅逐客卿!永絕後患!”
“請大王為老秦人做主!還我大秦朗朗乾坤!”
年輕的秦王嬴政端坐王位,臉色鐵青。鄭國事件帶來的羞辱感和對被欺騙的憤怒尚未消退,此刻又被宗室描繪的可怕前景所衝擊。他腦海中閃過呂不韋已被罷黜)權傾朝野的影子,閃過鄭國那張看似忠厚實則“包藏禍心”的臉。憤怒的火苗再次被點燃,燒灼著他的理智:是啊!這些外來者,誰知道他們心裡真正向著誰?留著他們,豈不是在身邊埋下無數個“鄭國”?!
嬴政猛地站起,玄色袍袖帶起一陣冷風,聲音如同金鐵交鳴,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傳寡人令!即日起,驅逐秦國境內所有六國客卿!無論官職高低,有無過錯,限十日之內,收拾行裝,離開秦國!膽敢延誤滯留者,以通敵論處!”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一道冷酷無情的王命,如同一把巨大的掃帚,要將所有為秦國流血流汗的外來人才,粗暴地掃出函穀關!
逐客令一出,整個鹹陽城瞬間陷入一片混亂和恐慌!
驛館內外:被勒令離開的客卿們麵色慘白,或憤怒捶胸,或掩麵哭泣。他們中有為秦國製定律法的法學之士,有訓練新兵的將領,有掌管文書檔案的文吏,更有像李斯這樣身居高位時任長史,掌管文書及重要檔案,是秦王近臣)的重臣。“天亡我也!苦心經營多年,一朝儘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客卿癱坐在地,老淚縱橫。“秦人何其薄情!我為秦國殫精竭慮,竟落得如此下場!”一位武將悲憤地砸碎了手中的酒杯。
城門之下:車馬擁堵,人聲鼎沸。被迫離境的客卿及其家眷,帶著簡單的行囊,在秦國士兵冷漠甚至帶著敵意的目光注視下,排著長隊等待出城。哀歎聲、咒罵聲、孩童的啼哭聲交織在一起,昔日繁華的鹹陽城門口,彌漫著末日般的淒涼。
街頭巷尾:一些本土秦人拍手稱快:“早該如此!好位置都讓外人占了!”“誰知道這些外鄉人安的什麼心?”但也有理智的商人搖頭歎息:“糊塗啊!沒了這些能人,生意怎麼做?秦國怕是要元氣大傷嘍!”
在這群狼狽離境的人群中,一個身影格外落寞,卻又隱隱透著一股不甘的火焰。他便是李斯,來自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時任秦國長史,位高權重,是秦王身邊重要的謀臣和文膽。此刻,他也收到了冰冷的驅逐令。
李斯站在驛館的窗前,望著窗外混亂的街景,麵色沉靜如水,但緊握的拳頭指節已捏得發白,微微顫抖著。他本是楚國小吏,不甘平庸,辭彆恩師荀子時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他西入強秦,憑借過人的才華和敏銳的政治嗅覺,從呂不韋門客一步步爬到秦王近臣的位置,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年心血……十年經營……就因為一個鄭國,就要將我李斯,將所有客卿的努力,儘數抹殺?”一股巨大的屈辱感和冰冷的絕望感幾乎將他吞噬。秦王那冷酷的逐客令,像一把尖刀捅進了他的心臟。難道自己縱橫捭闔的理想,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就要這樣灰溜溜地終結在離開秦國的路上?
【本章啟示】恐懼與偏見宗室對客卿的排斥)容易在危機時刻鄭國案)演變為非理性的群體排斥逐客令),傷害真正的人才與核心競爭力。這警示我們:麵對問題需精準施策如審查可疑者),而非一刀切地排斥外部力量客卿);封閉排外驅逐人才)隻會走向衰敗,開放包容才有生機。
2:絕筆諫書,孤注一擲公元前237年,鹹陽驛館)
主要事件:李斯被驅逐,踏上離秦之路。行至途中如驪山附近),巨大的不甘和對秦國未來的憂慮促使他停下腳步。在簡陋的驛館中,他徹夜未眠,以竹簡為劍,以心血為墨,寫下了那篇震古爍今的《諫逐客書》。
通往函穀關的官道上,塵土飛揚。李斯坐在一輛簡陋的牛車上,隨著顛簸搖晃。家眷沉默不語,氣氛壓抑得如同鉛塊。車窗外,是秦國關中熟悉的沃野景象,初夏的綠意本該充滿生機,此刻在李斯眼中卻一片灰暗。
牛車吱呀呀地走著,離鹹陽越來越遠,距離他夢想破碎的終點——函穀關越來越近。每遠離鹹陽一步,李斯的心就往下沉一分。過往的片段不受控製地在腦海中翻騰:
初見秦王時,自己那份《論統一書》如何令年輕的君王心潮澎湃;
在秦王書房,君臣二人如何挑燈夜戰,商討削弱六國的奇謀;
自己嘔心瀝血為秦國製定的律法條文,如何被推行全國;
還有那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自己曾深信不疑,並甘心為之肝腦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