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議和?
皇帝主戰?
見大宋皇帝如此打扮,主和派有點慌了。
宰相唐恪先開口:“陛下,金兵勢盛,圍城日久,百姓困苦,欲紓國難,當割地求和,以保生靈社稷為先。”
見此人站在最前麵,一看就是朝中重臣,崇禎問道:“你是何人?身居何職?”
唐恪一怔,一臉懵逼的回道:“臣唐恪,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陛下......”
你這老登,身為宰相,卻帶頭投降!
崇禎心中大怒。
早年他讀《宋史》,略知此人一二。
曆史上,這老登是主和派核心人物,與耿南仲、李邦彥等勾結,壓製主戰派,深得欽宗信任。
從靖康二年初升任宰相後,就立即下令禁止各地勤王軍支援東京,宣稱“欲紓國難,當割地求和”。
可以說,從頭到尾,唐恪這老登力促欽宗接受金人割讓三鎮、賠款的要求,拒絕主戰派的決戰建議,導致東京孤立無援。
當年崇禎讀到這段曆史的時候,氣得差點把書給撕了,想著姓唐的不會是漢奸吧!
崇禎麵色不動:“割地求和,豈非與虎謀皮?朕聞金人貪暴,前車之鑒猶在,割地之後,彼何以止?”
唐恪搖了搖頭,一副“陛下你太年輕不懂政治”的表情,道:“臣以為,若繼續頑抗,隻會讓百姓受苦更多,時值國運艱難之際,惟有暫且屈服,以保全大宋未來!”
“臣附議!”
一個中年文官立刻跳出來,給唐恪站台。
崇禎看向他:“你又是誰?下次說話之前報上名來,也好讓世人知道,爾等朝中重臣,都是如何保家衛國的!”
“臣門下侍郎耿南仲!”
副宰相耿南仲上前半步,躬身而語:“陛下,若死戰不休,萬一城破,宗廟何存?若能以數鎮之地換取大宋數年喘息之機,則此策非怯弱,乃為長策也!”
“臣太宰李邦彥附議!”
“臣少宰張邦昌附議!”
“臣開封府尹王時雍附議!”
“臣.......”
刹那間,一群主和派大臣跪在大殿之上,如同一群被嚇破了膽的鵪鶉,苦苦哀求著他們的皇帝,趕緊投降。
崇禎神情一愣。
當年他讀宋史時,三天三夜也想不明白,靖康之變時北宋東京城高牆堅,如何能讓騎兵為主的金人輕輕鬆鬆的把大宋皇帝給俘虜了!
滿朝上下,為何都不肯死守?
如今,他親眼見到了答案。
不是東京城不能守,也不是宋軍不能戰。
而是這大宋的官員,從上到下,太他娘的慫了!
一窩的慫貨!滿朝的軟骨頭!
崇禎震驚無比。
這種場麵,在大明絕對看不到!
投降?
議和?
根本不存在!
大明國祚二百七十六年,京師也曾數度遭圍。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虜,瓦剌兵臨京師城下,以大明皇帝為人質,要求割地賠款。
大明朝廷是怎麼做的?寧可另立新君,也要死守到底,絕不議和!
到了明末,崇禎登基第二年,皇太極率十萬大軍繞過寧錦防線,從長城突入,圍困大明京師。
那時候,舉朝上下,無一人言投降議和,皆奮戰抗敵,最終以戰死數位總兵的慘重代價,硬生生把皇太極給逼退了!
哪怕到了大明滅亡的前一年,李自成破洛陽,百萬流寇席卷中原,遼東建奴十幾萬大軍扣關。
滿朝文武儘知兩線作戰必敗無疑,也無人願意議和!
兵部尚書陳新甲,就因為私下裡跟他崇禎提了一嘴“攘外必先安內”的議和策略,想先集中力量乾掉李自成,再回頭收拾建奴。
這戰略本身是好的,連他崇禎自己都差點心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