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就是用來給後人提供經驗,指引迷津的嗎?
崇禎作為英宗的嫡係後人,更能從中汲取智慧。
他心裡盤算著:“英宗當年孤身一人,尚能在絕境中翻盤,朕如今手握東京城外十幾萬勤王大軍,更有眾多武將死心塌地地支持,難道還不如他英宗嗎?”
崇禎越想越覺得自己大有可為,複位雄心越發強勁。
是以,早在政變發生之日,崇禎便已在心中做好了複位的準備,暗中盤算著如何奪門而歸。
他給自己定下了策略:眼下最緊要的,便是以不變應萬變,不鬨騰,不激怒那些得勢的小人,先保住這條性命。
然後,就靜待時機。
一旦號令發出,外麵那些忠心耿耿的將士們自會擁護他,重新登上帝位。
崇禎最大的底牌,便是東京城外那支對他忠心不二的十幾萬大軍。
再者,他畢竟是名正言順的大宋皇帝,這“大義”之名,旁人也無法輕易剝奪。
隻要有機會,他複位的可能性便依然存在。
所以,他必須沉住氣,耐心地等待。
至於太上皇那邊,崇禎心裡也清楚得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佶身邊多是些文官,那些筆杆子們,除了耍弄權謀,哪有什麼真本事?
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正當崇禎在文德殿內運籌帷幄之際,殿門忽被推開,諢王趙楷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
趙楷此刻可謂是春風得意,走路都帶風。
他一開口,便帶著幾分小人得誌的做派,向崇禎“宣告”道:“皇兄啊,告訴你個天大的好消息!臣弟如今已是代理監國了,離那太子之位,不過半步之遙耳!”
趙佶複位後之所以沒有立趙楷為太子,是因為大宋現在有太子。
如今的太子趙諶,是宋欽宗之子,也就是崇禎的便宜兒子,朱皇後所出,年方十歲。
太子不曾失德,也無甚過錯,即便太上皇複位,也不能輕易廢掉他。
不過嘛,廢掉太子那是遲早的事,總得走個流程不是?
趙楷也樂意多等幾天,不急不躁。
“皇兄,咱們爭了十幾年,這江山最終還是落到我手裡了!”
趙楷哈哈一笑,又換了一副頤指氣使的語氣,對崇禎道:“行了,彆在這兒杵著了,趕緊收拾收拾吧,我們要遷都了!父皇有旨,宋金議和,全員南遷!”
“議和?南遷?”
崇禎再也按捺不住了,猛地站起身,怒目圓睜,指著趙楷的鼻子,厲聲斥責道:“你們這等蠹政誤國之徒、朋比為奸之輩!金人一句虛言,爾等便棄宗廟社稷於不顧,要遠遁南方!
“有本事你們自己走!他日被金人擒獲,休怪朕今日未曾警示!”
趙楷被崇禎罵得狗血淋頭,那張臉上青一陣白一陣,氣得渾身發抖。
但他可不敢與崇禎直接動手,隻得向一旁的範瓊使了個眼色。
範瓊會意,立刻上前,命侍衛們不由分說,強行將崇禎“請”上了一輛馬車。
太上皇趙佶,這位大藝術家皇帝,雖然在國家大事上糊塗得一塌糊塗,但在涉及自身權力穩固的小事上,卻並不傻。
他早就想到了一個問題:趙桓畢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在軍中、在民間,威望遠勝於他這個早已退位的太上皇。
如果把他一個人留在這座擁有十萬大軍的堅城裡,自己帶著朝臣跑了。
萬一這小子緩過勁來,登高一呼,再次複位,到時候誰才是皇帝,還真不好說。
他絕不能留下這個最大的政治隱患。
於是,趙佶派老三趙楷,強行將崇禎給帶走。
喜歡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