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晨霧籠城。
孫傅帶領隨行的數位工匠和侍從,攜帶著羅盤、丈尺等風水勘測工具,前往燕雀湖進行詳細勘察。
燕雀湖位於金陵城東,湖水湛藍,清晨的陽光灑在湖麵,波光粼粼。
紫金山雄偉地聳立在湖的西側,山脈蜿蜒向東,仿佛一條巨龍自遠方而來。
周圍是一些村落和農田,遠遠望去,景色宜人,但與宏偉的宮殿形象似乎尚有距離。
孫傅步行至湖西,低頭觀察羅盤,仔細測量每一個角度。
他麵色凝重,隨即指向紫金山:“此山勢連綿,乃帝王之氣脈,背靠紫金山,前有湖水,氣勢雄渾。”
又環顧四周,發現湖東的小丘丘高而穩,形如“明堂”,若能在此處築宮,水氣回旋,得天獨厚。
孫傅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又走至湖畔,觀察水脈流向和土壤肥沃度。
輕撚起一塊湖邊泥土,濕潤而堅實,證明此地可供重重建築之基。
孫傅詳細記錄,越發堅定了他的看法:“此地不僅是鐘阜龍蟠之地,更是帝王之宅,必定可托大宋之未來。”
返回顯忠寺,孫傅在朝會中繪聲繪色陳述所見:
“陛下,燕雀湖背紫金山之龍脈,麵秦淮之水勢,四山環拱,氣聚不散,正是帝王之宅!陛下聖明,先見於未形,此乃大宋中興之基!”
他甚至認為,燕雀湖之所以此前未被重視,正是因為其“帝王之氣”未顯。
而今官家南渡,乃是天命所歸,正應了這片土地的“龍興”之象!
孫傅一個勁地稱讚官家聖明,認為這是天意,是上天注定大宋將在此地迎來新的輝煌。
崇禎微微一笑,早知結局。
畢竟大明興建皇宮前,劉伯溫親自勘探過燕雀湖,連他都說好,那必然沒問題。
於是下旨:“既然如此,那便開始動工。”
旨意一出,金陵城東的工地迅速動員。
崇禎下令征集二十萬民工與工匠,開始填湖築城。
大軍與民夫齊心協力,船隊運送土石,鋪設木樁、打樁加固。
工匠們在這裡開挖、鋪地、搭建工棚,工地上熱鬨非凡。
崇禎不時親自巡視,視察工地進展。
......
金陵的皇城工程已經開局,朝野上下皆有一種“新生”之感。
南渡雖艱,然百官與軍民皆知:自今日起,江南便是大宋的中樞,金陵就是新都。
既然國都已定,新朝氣象必當與舊時不同,而其中最為象征性的舉措之一,便是改元。
自漢武帝創立年號製度以來,曆代帝王無不視年號為天子更化、昭示四海的名號。
宋朝尤甚,幾乎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間都會多次改元。
比如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九易年號;
宋神宗雖在位十八年,也曾兩度改元“熙寧”與“元豐”並存於史冊,成為北宋長治時期的象征。
而眼下的“靖康”二字,對崇禎帝而言,卻是一根刺。